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在朱英的眼中,主要的就是‘动’起来。 这个动,并非单纯指人口的流动,更多的是关于百姓们有着更多的选择方向。 社会的人口组成,其中有八成属于农户。 那么一个农户,他大概是怎样的精神面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腰。 勤劳什么的,没得说,因为懒惰的人,是真的会活生生饿死。 家里的存粮,要精打细算,毕竟一家子,可不是后世眼中的三口人,随便都是六七口起步,甚至是十来口。 而一大家子人,就靠着那几亩薄田过日子。 什么未来的希望,太遥远了,能够每天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追求。 这可不是少数人的想法,而是涵盖了几個大明疆域内,八成百姓。 京师近边的某个小村里。 “阿爹!阿爹!” 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兴致冲冲的朝着自家地里跑去。 老头抬头,骂道:“你个龟儿子,大清早就去村头看啥子热闹,存心要累死我这个老家伙吗。” 小伙停下,喘了几口大气:“爹,村里头出了告示,要在咱们这边招工,不仅每天管两顿饭,一个月还能有六十文呢。” 老头眉头皱起:“莫不是骗人的吧,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不仅管饭,还给六十文?” “这些家伙,是哪来的拐子吧。” 见自家老爹有些不信,小伙连忙解释:“是官老爷来贴的告示诶,就在村头,说要办什么水泥厂,我也不知道这是啥。” “有人读了告示,我就在一旁听着,听了好几遍,确定是管饭,工钱每月六十文。” “只要有把力气的,都可以去。” 老头听说是官老爷说的,不由道:“还真有这等好事?” 小伙子急了:“爹,咱们的种下那些说能产很多粮食的种子,不也是官爷他们免费发的吗,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机会,错过了可就没了。” 老头听完有些犹豫。 现在家里有七口人,大儿子是唯一可以帮忙的劳动力,若是这般出去了,活全抗自己身上了。 小儿子才八岁多,虽也能下地干活,但力气不够。 犹豫了半晌,看了看大儿子眼里的渴望,老头牙一咬:“行,你便先去干,若是骗人的,那就赶紧回来。” 小伙眉开眼笑:“好嘞,爹只管放心,到时候发了工钱,全都拿回家里来。” 随着工厂的开房,许多劳动力开始涌入进来。 有了最低标准的保障制度,进入工厂之后,几乎可以给家人带来的生活待遇,带来极大的改善。 不难猜测,随着农户劳动力的涌入,粮食的价格也会上涨。 这些都属于可控范围之内。 在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一个事情,那就是许多人的精神面貌,在短短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死气沉沉,压抑的生活,看不到未来。 现在的变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哪怕是农田里耕作的百姓,似乎每一锄头挥下去,都更加有劲了。 这还是只是乡村间,城池里的变化,几乎是每过几日就截然不同。 随着邸报的传播,给京师造成轰动消息的事情,也就随着一起不断在全国上演。 以惊人的速度,朝着十三个省份进行传播。 不仅仅是在大明国内,哪怕是国外,那些朝贡的小国,甚至是草原部族,都开始看邸报的消息。 邸报在当今年代,不算什么新鲜货,可普及开来后,几乎就是信息唯一的来源。 加上如今大明的地位,可以想象,所有国家,所有贵族,都将会奋力的去收集邸报。 三文钱的邸报,被送达到海外之后,最高甚至能达到三十两的黄金。 这其中的利润,足以让普通的商人疯狂起来。M.. “这也太夸张了吧。” 得到这个消息的朱英,都有些懵逼了。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规定,一两黄金等于四两白银。 二十多年过去,因为朝贡贸易的关系,大批的外臣把白银运到大明,再换成黄金运出去,使得如今的黄金大约等于八两白银。 也就是说,三文钱的邸报,运送的路途足够远的话,可以换成二百四十两白银。 一两白银,可是千文呐。 这其中的利润,堪称恐怖,简直骇人听闻。 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朱英没有丝毫迟疑,直接找到老爷子,把这件事说出来。 朱元璋眼睛都直了:“大孙,一张邸报,三十两黄金,这是哪来的大傻子。” 对于邸报的产出,朱元璋是有了解过的。 每天可是几十万份的印刷量,而且这个数据,一直都在不断的上升之中。 听到这个消息,一开始朱元璋怎么敢信,但是他更加明白,大孙是不可能骗自己的。 朱英苦笑道:“爷爷,这等事情,孙儿也是没有想到的,那些番外之地,会对咱们大明如此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