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然而朱元章的个人威慑力太强,加上大明本就是个新创的朝代,开国堪堪二十多载,许多制度上的实行,也是在探索改进的基础上。 并且这些制度的制定,大部分都是以朱元章个人的意思为主。 这就让朱英在加入后,实行的改革变得畅通无阻,哪怕是有些偏远地区阴奉阳违的,也不影响整个大明的大局变化。 朱元章的统治力太恐怖了,其行为也真正的讲述了什么叫做把一切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赵匡胤那叫杯酒释兵权。 朱元章直接就是斩草除根,剥皮充草。 别说是威胁,潜在威胁也给你干个那叫一个干干净净。 除了汤和的善终,可以说在开国功臣这一块,几乎九成九都死在了朱元章的前面。 换做任何一个朝代,哪里有皇帝敢这么搞。 朱元章这里,就一个字,杀。 别管你多少人,别管什么功勋,官职,爵位,杀! 没罪没关系,给你按个罪名就是了。 回家养老怎么行呢,这让咱如何放心,司马懿可是有前车之鉴呢,杀! 杀杀杀!杀出个朗朗乾坤,杀出个政令通行,杀出个皇权天下。 哪怕是杀神白起见了,那也得鞠躬作揖,自愧不如。 历来哪个朝代改革,变法,不是受到重重阻力。 明朝中后期,同样是如此。 但现在,哪有什么阻力可言,阻扰咱大孙变法? 杀! 不听大孙令旨,唱反调? 杀! 上到文武百官,国公尚书,下到州府知县,衙役吏员。 若有不从者,便就一杀了事。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朱英面对的大明,自然是最简单的难度。 反正搞不定的事情,交给老爷子就行。 朱元章也简单,管你对错,杀了再说。 朱英的变法改革,朱元章也是看着的,至于会不会对大明有动摇根基的影响,朱元章表示无所谓,反正不听话的,杀了便是。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了,自然问题也没有了。 朱英飘了。 换作任何人他都得飘啊,怕不仅仅是飘,要直接上天哦。 朱英的飘在于,他对群臣的看不上。 从朱英变法改革的动作可以看出,基本上就是套个前世的模版,然后找老爷子商量细节,最后开始实施。 至于奉天殿上群臣讨论这个环节,就不存在了,直接宣布命令,你们按照章程来办事就行。 这也导致个问题,在朱英的身边,没有辅左之人。 朱元章前期的有的,胡惟庸,刘伯温等等大量开国功臣。 当然,现在都被弄死了,晚年的老朱也不需要这些辅左之人。 他其实也安排了不少人给下两代,太子朱标就不用说了,最强阵容团,哪怕是朱允炆,也有黄子澄,方孝孺,齐泰这些。 朱英没有。 因为他是插队的太孙,朱元章也来不及安排。 还没回过神来,朱英个人魅力就已经无敌了,各方面比自己干得还要好,尤其是经济这块。 是以现在朱英的身边,没有一个能臣,或者说近臣。 大臣们也想成为太孙的心腹啊。 哪怕是六部尚书,谁不想呢,可够不着啊。 太孙可是有着谪仙人的名号,在智慧这块,都只有听从令旨的份 . 。 什么排忧解难,不存在啊。 人贵有自知之明,差距太大就只能乖乖听命令了。 这里头最大的问题,不是朱英的智慧,而是他站在时代巨人的肩膀上。 一是思想教育的不同,再者朱英也没给过别人机会。 朱元章抱着小文承,看着大孙离开的背影,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宠溺。 而后对旁边的刘和吩咐道:“把咱准备的那个人,交由大孙去吧。” 刘和躬身道:“臣遵旨。” 乾清宫与坤宁宫只有一墙之隔。 回到坤宁宫的朱英屁股都还未坐热,刘和这边就带着陛下的推荐来了。 “礼部右侍郎,黄观?” 这是朱元章推荐到詹士府的人选。 对于黄观,朱英印象不深,或者说对于整个礼部,也就那么点印象。 毕竟朱英的重心一直放在兵部,工部,乃至于户部。 吏部,刑部,礼部中,最没在乎的就是礼部了。 礼部尚书这位置都空缺了三年,没尚书的礼部也没啥影响。 礼部掌管文教礼仪以及部分对外事务。 主要负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堂、科举考试等等。 相当于后世外交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合体。 问题是朱英在办学堂,搞五年义务教育,因为礼部尚书空缺,等于是直接绕开礼部去办的。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