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末年,苛政下国力日衰义军四起,加之北蝎人铁骑踏破关门战事频发,幽州总督宁炎铖平定北方之乱后挥师南下,攻入帝都问鼎九州,始建大炎。
虞朝皇室一把火烧了皇宫将国祚彻底断了,其余宗室作鸟兽散改名异姓。
大炎新帝并未罢手,十余年间四处搜捕前朝之人,民间也有流传,新帝找寻的不是气数尽断的前朝余党,而是下落不明的传国玉玺。
子时,大炎皇宫内,一弯冷月悬空。
泛着白光映着遍地猩红,方平定十余年的大炎又血染宫门。
今夜的亡魂大多是东宫储君的护卫,几乎被砍杀殆尽,太子一党再无东山复起之势,甚至连他本人都已消失数十日。
最偏处的破殿内,亮着一盏昏暗烛火轻轻摇曳。
破殿陋室中躺着一少年,浑身被包裹层层叠叠的裹伤布,少年即使昏迷中也并不轻松,两条眉扭曲紧皱,额间不断渗出层层冷汗。
昏迷中的少年不时抽动呓语,周身似火灼似针钉,意识时而回归时而飘离,有一丝神识时便犹如遭受炼狱之苦,意识远离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就此沉睡。
在这冗长痛苦中,少年感觉有一双略带凉意的手轻抚过他额头,带来片刻舒缓。
也不知是少女有一声没一声的安慰起了效果还是少年又陷入深度昏迷,他渐渐停止了颤动,呼吸也恢复平稳,少女就趁这期间喂下汤药,替他盖好被子。
少年不断尝试睁开眼,眼皮似有千斤重,第一次有意识时能勉强够短暂聚焦画面。
入眼的先是破旧屋顶,然后是一张女子脸庞,十六七岁的模样,素白纤瘦,眸子透亮,长睫轻动,但这意识也只是持续片刻,便又昏睡过去。
少女名阿月,这所偏殿居住的唯一宫女。
五日前,以靖安王为首发动宫变的那一晚,阿月抱着包裹是准备离宫的,她想着,自己虽与不久前登天的先帝有约,不离宫一步,但好像也只是和先帝一人有约,他即已离世,她便是走了又如何。
喧闹厮杀,冲天火光中,阿月纤细的身影并不起眼,她甚至没有刻意躲藏,没有哪个会在这场风暴中关注一个宫女的动向。
她所住之地离宫外并不远,没行多久就来到了宫外野林。
就是在这里阿月遇到了已经被装在麻袋里,准备被活埋的当今储君,两个太监在旁哆哆嗦嗦地挖坑。
麻袋下洇出的是在夜色中也能看清的浓厚暗紫血色。
阿月双腿像是灌了铅,她紧握双拳,指甲深深没入了掌中。
他,也死了吗?
恰在此时,出现一阵细微的悉索声,声音不响,但极为诡异,探其源头竟然是在麻袋处。
一片凄冷月色下,偶有阵阵夜风刮过,连阿月这种从前见太多惨像的人都不免缩了缩脖子,那两个做着亏心事的太监对视一眼,大呼到见鬼了,太子来索他们命了。
两人跌撞着哭嚎着,连头都不敢回,冲向了皇宫暗门再也不见身影。
一番犹豫后阿月还是走向了袋子,扯开的绳结,即是景桓帝独子,不可这般曝尸荒野,好歹埋了吧。
刚打开的那一刻,阿月有些佩服当时的自己竟镇定站着,没有一溜烟逃走,被描述成已七窍流血的太子竟颤颤巍巍睁开了眼。
执念太深,冤魂索命?
袋子里的人的确是太子,阿月曾见过寥寥几次,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太子被景桓帝与先皇后教导地很好,只有十几岁的年纪便熟于六艺,文采与骑射功夫远超同龄子弟,性子听说谦和恭让,是京城中交口称颂的儿郎。
太子此刻身着华服却已满是血污,双臂诡异弯曲,偏偏脸上伤处甚少,瘦削苍白的脸庞沾上几缕散乱的发丝。
少年望着阿月,唇角翕动,气若游丝地轻轻吐出几个字,「救,救我。」
不是亡魂,他还活着。
正是这两个字将本意远离皇城的阿月又拖回了回去。
之后阿月又设法请来友人替他医治,如此过了暂得平静的几日。
她的好友医者叶盈玉因此事恼火数落了她很久,阿月不得不受着,此事是她太过大胆,她也没想到自己会有一日冲动至此,竟在当朝兵马总督权势滔天的靖安王眼下救下太子。
不知道这些年靖安王是否有了新的事迹,仅是回忆当年也能想象出他的手段,当初他是马踏虞朝都城的第一人,亲手把锦绣都城焚作了灰堆,他们这些人从此亡命天涯,一个接一个倒下,离去。
听闻靖安王素来不喜先皇后,多次进言废除皇后,想也可知他并不会臣服不承认的皇侄,只是也没想到会做得这样快这样绝,竟是混不顾日后流言,戕害东宫储君。
如今太子名义上失踪,怕是不久后他便会联合一干势力染指帝位。
正因如此,太子的处境极为危险,若不是她那日恰好路过,太子真已成亡魂了。
阿月静静望着此时尚不知能否活下来的太子,神色复杂,大炎可以说与她有灭国之仇,但先皇景桓帝,到底容她留下一命,又有意让她隔绝与外部交流,这才有了五年的安稳。
阿月摇去脑中的重重回忆,从后院摘下自己种的蔬果,又从井中熟练打水,提到简易的小厨房中,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炖粥,忙活了一阵,舀出几勺泛着米香的白粥放入瓷碗中,向屋内走去。
她不是易于愁苦之人,也不愿多想一些事情,这几年整日懒懒散散地看话本打发时间。
若是天天伤春悲秋,来了事情便终日哀叹,那她早就不堪忍受从前逃亡的日子,或是现在独居在方寸之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