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戏班子散了,宋家大小姐早就牵着黛玉的小手到了前头,兴致勃勃的把方才黛玉所说的‘柳絮’论说给宋太太听,宋太太转头笑着对贾氏说道:“到底是妹妹会教导孩子,不仅哥儿知识渊博,就连姐儿也聪慧得很。”
贾氏搂着黛玉,笑道:“小孩子家家,成日里听她父兄讨论文章,也来学得有模有样的,让姐姐见笑了。”
“哎哟哟,妹妹这是说的什么话,”宋太太笑道:“这么好的姐儿还不让人夸了。”
因贾氏黛玉病都才好,又坐了一日,所以席间并未多吃,一时辞了主人,一家子便坐上轿子回了家。黛玉早已累的躺在奶嬷嬷怀中,还是被叫醒,擦了把脸,脱去外衣才罢。
林如海今日没有去赴宴,也没什么公务,早早地就回了房,贾氏服侍着他脱了外衣,笑着把今日黛玉席间的话说了一遍,道:“小孩子家家,也会点评诗文了。”
林如海得知女儿说出这样的话,很是高兴,脸上颇有些自豪,道:“我看玉儿于诗文一道上很是有灵性,便是她哥哥像她这般年纪也比不上的。”
“老爷还说呢,”贾氏整理好衣裳,挂在红木架子上,道:“女孩子家家要这么多才名做什么,将来未必不会被这些所累,要紧的还是要明辨是非曲直、知晓道理才好。”到底是内宅当家太太,看得更通透些。
林如海听了这话点点头,道:“夫人说得在理,不如送玉儿上学去?”
贾氏顿了顿,道:“我记得盛大人家里就有个书孰,他家孩子多,请的先生据说是早年在瑜哥儿他们书院教过书的,虽说玉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去了也无妨,只是她身子本就弱,路上太过折腾,磕着碰着也不好,二来他们家哥儿也在那里读书,到底也该避讳着些。”
林如海笑道:“何必去别家,请一位先生回来不就好了,不说进士,请一个举人回来还是轻而易举的,左右也不求她读出什么惊人才学,若能如夫人所说,可以怡情养性、明事理便好了。”
夫妻二人两下一合计,便打定了主意,这段日子黛玉先跟着贾氏学些东西,等去了京城,再慢慢打听好的师傅。
这一日,贾氏终于松了口,准许黛玉去花园里转转,黛玉被奶嬷嬷带着玩了一圈,太久没出门,黛玉有些兴奋,回了屋子还有些依依不舍,贾氏摸了摸女儿红扑扑的小脸,忙让人取水来给她洗脸。
黛玉坐在靠窗炕上,瞧见贾氏面前的炕桌上有一个厚厚的册子,原以为是母亲看的什么书,爬过去细看原是账册子,密密麻麻的,字差不多都认识,但是就是看不懂。
黛玉歪着头,疑惑地问道:“娘,这都是什么呀?”
贾氏笑着摸了摸黛玉的头,道:“这些都是咱们家的账册子,每月支出收入,都在这上头。”
“那玉儿平日里吃的点心,上面也都记着吗?”黛玉继续问道。
“哪儿记得这么细,不过是从你每月的月例银子里扣就是了。”贾氏说道。
黛玉撅着小嘴,嘀咕着说道:“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却要花去大把的时间去,倒不如读书写字来的自在。”
听见女儿小小年纪,说出这样的话,贾氏隐隐有些担忧,怕她养成个目下无尘,清高孤僻的性子来,于是便耐心地教导起来,道:“虽说这些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但是治家如治国,上到出门会客,下到厨房里的一针一线,这些都是人情世故,大有文章的。现在你还小,等再过两年,有了自己的院子,管制丫鬟、银钱收支都是要自己来的。”
黛玉点点头,道:“玉儿知道的。”
看着女儿稚嫩的脸庞,贾氏心里叹了口气,索性搂着女儿看起账本,处理家事来,也不管黛玉看不看得懂,好歹先学学仗势。
林瑜已经出了门,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只载了一条小船,四五个随从,一路上轻装简行,不过一个多月,京中就传来了平安信,一块来的还有贾母身边的钱嬷嬷。
离京都快十年,想一想与贾母已有十几年没见,再次见到母亲身边的人,这叫贾氏心中怎么不欢喜,才一见面就让人搬来一个小杌子让钱嬷嬷坐。
钱嬷嬷推辞道:“主子面前,哪有奴婢们坐着的份。”
“这儿没外人,你又是母亲跟前的老人了,看着我长大,也算是半个娘家人,无碍。”贾氏笑着说道。
钱嬷嬷听了这话,才没说什么,只坐了半边,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
贾氏问起了娘家众人,道:“母亲这些年可好,身子骨还硬朗吗,哥哥,嫂子们怎么样?”
钱嬷嬷笑着回答道:“老太太老爷太太们一向都好,就是记挂着姑奶奶,听说姑奶奶前儿病了一场,老太太两天没吃好饭,特意打发奴婢过来看看。”
说着又把带来的东西一一展示给贾氏看,道:“这是年下庄子进上来的人参,老太太没舍得吃,就带给姑奶奶补补,还有燕窝灵芝各类丸药,都是找宫里王太医配的。这是各类绫罗绸缎都是时下京中最时兴的,还有这玉籽平安锁,是老太太特意给表小姐的。”
大理石镶嵌的红木圆桌上摆放着皮货绸缎,还有几盒拴着红线的人参补品,贾氏看着堆的满满当当的桌子,并不在意,倒是旁边的丫鬟把那平安锁拿了过来,打开给她看,是个赤金累丝盘螭八宝璎珞圈,下面缀着个玉锁,质地细润,水头十足。
贾氏嘴角噙着笑,却并没有给黛玉戴上的意思,说道:“这些年好翡翠是越来越难找了,看这一块倒像是母亲从前压箱底的东西,往年送来的平安锁、记名符也多,她老人家怎么把这个翻出来了?”
“老太太心里记挂着表姑娘呢,”钱嬷嬷笑道:“自从表少爷去了府里,老太太老爷见了爱得跟什么似的,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