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是一夜之间回暖起来的。
清明这天,都中放小半天假,上完上午的课,学生可以自行回家。
邬春在这没有要祭祀的先祖,从教学楼出来,捏着借书卡去了图书馆。
都中虽然不大,但设施齐全,譬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楼等,虽然不大先进,但也不算落后。七都镇贫富差距较大,镇上这几年随着温州大桥的通车,多数华侨都选择在这边自建别墅。
镇上留守的这些老人们,也许对人民币价值没那么清楚,但对欧美的汇率倒是明明白白。
都中的这所图书馆,在邬春有记忆里,就有过两次捐赠修建。
图书馆有四楼,一楼平日里是不开的,多数时候是用来当临时场地,譬如报名、教材寄存;二楼多数是辅导书籍;三楼有学校订阅的杂志报纸,四楼则是名著等,也有外地捐赠的书籍,有时能从中翻到几本青春小说;最顶上的天台,则被学校的老师利用种了不少蔬菜,
邬春径直去了四楼。
门半掩着,应该是有人先来了。都中没几个人爱来图书馆,相熟的几个同学今日早早回家祭祖了,邬春掩下讶异,轻轻推开了门。
是应野。
他弓着腰,背对着她。坐在窗户边,手边有一副画架,左手上端着调色盘。
是在画画。
邬春不自觉将脚步放轻。
但应野已经听见了。他转过头来,身上还套着灰色的围裙,上面深深浅浅,沾染了不少颜料。
“巧?”邬春朝他打招呼。
应野“嗯”了声以作回应,继续画画。
沉甸甸的夜幕,几点明黄的星子,墨蓝的潮水,夹杂着白色的浪花。
辽阔的画布上,在不起眼的左下角,石堆上坐着两个背影。
是那天的夜晚。
“是答应要给我的那张吗?”邬春走过去一点,“很好看呀!”
虽然知道对方是艺术生,但亲眼见到他画画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她对美术没有什么鉴赏观念,但看着实在绚丽,词汇匮乏,脑子里只剩两个字:好看。
“其实那天没有星星。”应野回忆了一下,但春水巷的星星很美,上海很少能见到这样清晰明亮的星星。
邬春笑了下,移开目光,从书架上挑了本书,坐到了另一边。
“你经常来图书馆吗?”有人一心二用。
“嗯。”邬春应一声,翻开导读,回话,这边名著很多。
下午两点的阳光再好不过,日光从窗户里穿透进来,碎金般的细小尘埃拂过她的发、她的眉、她的唇。
握着画笔的人手不自觉停顿了一下,过多的白抹在了大片湛蓝里。应野不动声色移开目光,一点点以海浪的形式将它们化开。
“你想好考北京的哪所大学了吗?”白色的潮水涨上来。
还不知道,看到时候分数够哪个去哪个吧。邬春回忆了一下月考的成绩,也问他,那你呢?
又好奇:“艺考生是不是文化分需求低些?”上次他似乎才四百多分。
应野拿平头笔往下撇,潮水回退,低低应了声“嗯”,“国美今年的线是四百二,不过对英语做了格外要求。”
“噢,那你肯定够了。”邬春笑起来。
大概是午后的春光太过和煦。
邬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过去的,醒来的时候,应野坐在离她不远的地方,也拿了本书在看。
他一手端着书,另一只手拿了铅笔在把玩。
雾眼惺忪,望他有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朦胧美。邬春彻底清醒过来了,扭了下酸疼的脖子,才发现天色已经暗沉下来。
应该是应野关了窗,玻璃上倒映着一点昏黄的灯,邬春抬腕,指针刚过七点二十。
“怎么这么晚了,坏了,管理员六点就关门的!”她急急忙忙起身,怀着万分之一的确幸往楼梯外去。
“已经关了。”有人的声音从后方施施然传来。
邬春:“......”她扶着门转过身,很是震惊,那你不叫醒我?
应野放下书,神情很淡:“不是管理员关的。”
不到四点的时候,就有一群人过来拿着钥匙把门关了。虽然不记得名字,但相貌应野记得很清楚,为首的那个,就是经常跟在游沅身边的小弟。大概是从哪里听到了他来图书馆的消息,还特意跑上来确认了一眼。
几乎话音落,邬春就明白过来。她眼尾染上一丝嘲意,嘴里也毫不留情:“也就这点把戏了。”
说着,从书包里拿出手机,给邬想打电话。
但不知道邬想是不是有事,电话一直提示未接通,又拨一遍江姨的电话,也是无人接听的状态。
邬春叹了口气,先给邬想发了条短信过去,让自己静下来想办法。春夜料峭,再晚一点,他们俩穿得单薄,这样下去,肯定会冻感冒的。
下一秒,一个喷嚏重重打出来。
“你......给崔叔叔打个电话?”邬春试探性地问他。
“打过了。”应野解释一句,“但他和我妈今天去市里了。”大概是见她来回踱步觉得冷,他作势要脱掉外套递过来。
“别。”邬春连忙拒绝,“顶楼大概率会有老教师懒得收的被套,这几天天气好,晒床单的被子的,我们去上面看看吧。”
又说,邬想再晚一点看到她发的短信,肯定会来找的。
也只有在这里死等了。
不过天遂人愿,顶楼还真有两床没收的细棉被。
黑灯瞎火,邬春走得小心翼翼,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