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胤禟装无辜躲避训斥遭了报应,一个不注意,就感冒了。
要命的是,这个感冒,不是安安静静的那种,又是喷嚏又是咳嗽的,偶尔还来个身体发虚。
把前来看望的胤禛三人组都给吓了一跳,更别提本就一直注意着的宜妃了。
众人或训斥或谴责的目光,在看到胤禟虚弱的样子,也只能默默地收回,换成亲切的关怀。
见状,胤禟瑟缩了两天的怂心顿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甚至趁着这段明显有特权的日子,胤禟行为举止也更加的‘放肆’了。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给大家伙留个印象。
不至于离经叛道,但他的兴趣爱好也不符合众人认为的正常。
许是之前的准噶尔战争事件过后,胤禟最开始的兴奋过后,就只剩一股说不出来的情绪。
不是什么低沉的情绪,但也有些莫名的不得劲。
最初胤禟以为自己是兴奋劲过了之后的虚无。
后来才发现,其实只是,发现这股兴奋,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的寂寞。
以及那几分不起眼的不甘心和被燃起的斗志。
不甘心自己被身份局限,只敢在一些举足轻重的领域去做些试探性的举动。
其他时候,只会安慰自己,他不能做是因为年龄太小、影响力太低、没有必要等等……
但胤禟知道,不是这样的。
他只是不太敢罢了。
纵然心里被准噶尔之事的改变给激起了往后的斗志,但胤禟也清楚,他要是真撒开手干了。
那条路,也比想象中的远和难。
在沉寂了好一段时间后,情绪终于在他感冒的时候,突然爆发了。
关于以后他是否真的会走上这条道路,胤禟心底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但这不妨碍他提前铺路。
至少,在他确定了后,能给他一些帮助吧……
抱着这种状似逃避的想法,胤禟对曹寅搜罗出来的众多文献,开始进行选择。
想要让大众都接受他的想法,首要一点,不是去宣讲什么大道理。
很简单,拿出切身的利益就行。
其次,就是确定他目前想要说服的人群。
胤禟很清楚,现在他只能去说服身边的人。
比如这些阿哥、嫔妃甚至康熙。
其中,康熙则是重中之重。
可以康熙的处境来思考,三个基础条件是必须的。
一是百姓,对百姓有利的。
二是上位者的管理,对百姓有利但又能正好宣传满族的名声。
三则是满族,如今口号虽然是汉满一家亲,但满族人大多数都带着一丝傲气。
再加上有规定不让他们做生意,又有坐享其成的规则。
不然日后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无所事事如同蛀虫一般的八旗子弟。
尤其是爱新觉罗宗族,更是其中最大的分支。
对于这些,在没有出现大问题之前,即便是康熙,也不好轻易动手。
更别提改革了,那怕是会引起这些老顽固强力的反对。
所以胤禟在养病期间,斟酌了许久后,最终将目光放在了报纸上。
大清是有报纸的,名为邸报,后面又改为《京报》。
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的正式。
除了皇帝诏令、诸臣奏议,就是官员职位升降。
没有任何的新闻和言论。
比起报纸,更像是一种对着民间的通知。
与胤禟手中的英格兰报纸是完全不一样的。
也与后世的报纸,有着质一样的区别。
不过胤禟也清楚,要想让百姓言论立刻出现在报纸上,做梦反倒是容易许多。
但想要改变一些,争取一下,倒也不是做不到。
于是,在故意同胤祉几人打听过奏折如何写后,胤禟便勇敢的上了。
没错,他采取了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康熙看到的方法,上奏折。
这举动可把胤禛几人给吓了一跳。
但在听了胤禟关于报纸的说法后,又觉得不无道理,也不觉得这个奏折会引起康熙不悦。
见胤禛也勉强认同了,胤禟眼尾一弯,当即把人给拉成一伙。
美名其曰,他写文章不行,要让胤禛给他润色一下。
甚至还让胤祺和胤禩一同帮忙。
简直就是毫无畏惧。
被磨得没办法,胤禛三人只好应下了。
于是,一封略显幼稚但又不失稳重的奏折,就这么传到了康熙的案桌上。
康熙打开眼前奏折署名的地方,看着四个熟悉又意外的名字后,诧异地扬了扬眉。
倒是突然来了几分兴致。
康熙微微坐正,用着审视的目光,看着里面不甚成熟,却又不失新颖的奏折。
渐渐的,康熙眼中闪过几丝赞赏。
虽然里面的言论,确实有考虑不周全的点,但瑕不掩瑜。
更何况还有个最大的胤禛十二岁,最小的胤禟也不过七岁的前提下,能有这么一份说起来也颇有几分出色的奏折。
实属是让康熙赞叹之余,也有些自豪和高兴。
为此,康熙特意将专门负责邸报的官员叫了过来。
负责邸报的官员,是一位从五品的小官员林业泽。
官位低,这工作又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再加上身世又是普通的汉族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