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把七张纸笺递给李元夕,脸色甚是忧闷。博州府在册媒人,居然有六十七位之多,分布四城,甚是零散。要从其中寻出拐带疑犯,少不得需踏破铁鞋。一想到这些,他的头更大了,端起清茶,一杯又一杯地猛喝。
李元夕瞅他一眼,把纸笺放在茶桌上,笑道:“一天二十家,最多四天就跑完了,愁什么!”
路通闷声道:“就没个好法子吗?非要一家一家地去对。万一走漏了风声怎么办?做媒婆的,哪个不是人精。”
“嗯,是个好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李元夕又翻了翻那堆纸,笑道,“大通,你这字迹愈发工整了,就冲这个,我也不能让你费腿费时。”
“你有法子?快说呀!”路通急道。
“从天下鲜带出人来,下一步是什么?”李元夕问道。
“送走啊。”
“对!送走的话,要怎么做?”
“驾车,或者乘船。”
“只能选其一呢?”
听到这个问题,路通终于恍觉:“驾车!他们只能也只敢驾车。乘船,被发现的可能太大。”
李元夕颔首笑道:“好了,去办吧。我还得盯住天下鲜。”
路通的脸忽然红了,他嗫嚅道:“怎么办啊?我还是不明白……”
“去查出哪个媒婆家有马车!”李元夕不再多说,直接给了指令。
路通一怔:“还不是要一家一家地核实?”一点路也不会少走。
“查这六十七家的纳银,年纳百两以上者才可能养得起车架。”李元夕强压住火气,道。
她不明白,就是多想一步的事,搭档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闻言,路通彻底了然,即刻去办。
等再来回信,已是第二天。
“苗、韦、鲁、马,四家。”路通道,“我都去实地核对过了,只有马媒婆不在家,邻舍说是探亲去了,最晚再有两三天也就回来了。”
“行吧。不差这两天。你也好生歇息,接下来可是要恶战的。”
李元夕展了展臂膀,坐回茶桌前。
一旦揪出媒婆,顺藤摸瓜,到底能揪出哪些人,会引起何种风波,都很难说。
她揉了揉眉心,心中隐隐不安。事关焦力,可是牵涉府衙了,到时。
路通替她续上茶水,道:“我在这儿盯着,你回家好好睡一觉,如何。”
李元夕摇头,让他回去,她则把此事又顺了几遍,顺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顺势而为,随机应变。
翌日,是白鹭复信之日。天有阴云,微风中带有湿气。
望眼欲穿的紫鸳,早早就到了天下鲜,守在“珠”字间,坐立不安,直到李元夕也来了,她那快要蹦出胸腔的心才稍稍安稳。
“李捕快,我跟妹妹,能得团聚,都是您之大德成全,我思来想去,无以为报,只有些许梯己,聊表心意。”紫鸳从怀里拿出两张银票。
原来在等待回信的这四天里,她托恩客悄悄把金锞银锭存进了钱庄。
李元夕不肯收,且不说姐妹尚未相见,就算真的团聚,这份谢礼她也是不会要的。
这样的银子,太沉重,她花不了。
两人正争让间,急脚递的信使,风尘仆仆地敲开了门,把复信交给紫鸳。
紫鸳急急开信。
李元夕倒了杯热茶,递给那信使,询问白鹭二人的情况。一别数日,她甚是记挂这个小妹妹。
“一切都好,人也好,还留我用茶饭。她看了信,即刻提笔复信,片刻也不延迟,好不周到。”那信使说着,把茶一饮而尽。
李元夕刚要再问,就听紫鸳哭道:“不是!居然不是!怎么会不是!”
她问那信使:“你可把信送对地方了?莫不是……”
“按址送达,绝无失误。”那信使坚声道,“您可还要复信?”言外之意,若无,他就要告辞了。
紫鸳无有主意,只是望着李捕快痛哭。
李元夕扶住她,对那信使道:“先不复信了,麻烦你等这么久。”
那信使立刻告辞。
待他前脚走出房门,李元夕即低声对紫鸳道:“你先回冠花楼,等我消息。”
说完,赶到窗前,见那信使上马向东奔去,她便也纵身跃下,急赶而去。
横穿,斜插,跳跃,逐跑。李元夕绕过层层屋脊,终于在一条巷子中追上了那快马。
她拿出银针,轻轻一掷,不偏不倚,正中那信使后肩。
“嘭——”如墙倒地,那信使落下马来。
李元夕赶上前,抓起他,问道:“老实说,回信是谁给你的?”
那信使变了脸色,惊道:“什么意思?”他虽是摔下,却无有外伤,只沾了些土尘。
“还装傻!白鹭不识字,如何看信,如何写信!”李元夕恨道,“快说,是谁!谁让你送的假信?”
那信使摇头:“我不敢说!”
“说!我才能保你!”李元夕拿出银针,“或者,你愿意再也做不了信使?”
她比划着,就要扎他的腿。
“我说,我说,是——”
一阵马蹄声传来,夹着疾风,两人抬头,就见一匹黄鬃马疾奔而至,看看就要踏上二人。
李元夕立刻把那信使推到墙根,她也闪到对侧,让出巷道。
“嗒嗒嗒嗒”,黄鬃马疾闪而过,那信使口中吐出一口长气,刚才他真是胆崩肝裂。
但吐出的气尚未吐净,就听“嗖嗖”两声,他已被弩·箭钉在了墙上,口吐鲜血,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