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浔换了一件轻简的袍衫,和几个人在堂屋中坐下。 他的茅屋狭小得可怜,带靠背的椅子只有两把。 沈鸣鸢和他一人一把,剩下的人就只能搬着小凳,坐在他们脚边。 小凳是李南浔亲自打制的,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上面的红漆已经退去,木头的纹理之间,还有一些经年的污痕。 顾巡之背着他的断琴,怎么坐怎么不舒服,最后将断琴摘下,放在膝头,才能勉勉强强在窄小的板凳上保持平衡,不至于摔倒。 程云秀从进房间开始,眼睛四处逡巡,就没有停下来过。 她倒不是看着房间里的陈设——房间里也没有什么陈设。 她就是觉得惊奇,这位深居内阁,当朝二品的老大人,是怎么在这一个破败的茅草屋里过日子的。 她还很奇怪,这位老大人既然这么热衷做木匠的活计,为什么家里却没有几套像样的家具。 沈鸣鸢跟李南浔谈事,她也不敢问。 她就只能把凤尾刀的刀鞘戳在地上,将脑袋抵在刀柄上,听他们聊天。 李南浔的家里没有待客的茶,小童给沈鸣鸢倒了杯温凉的白开水,已经算是对上宾的礼遇。 李南浔坐在另一头,他把玩着手里的一张宣纸,若有所思地盯着上面的字。 “看来皇子殿下,已经提前回京了。” 沈青枫的面子,到底还是大。 这位老大人已经“抱病卧床”一年多,就是皇帝差人来喊他,他也只称自己病的起不来床,将传旨的公公拒之门外。 “昏迷了好几天,说不准哪天就会咽气”的说辞用了一年多,连皇帝拿他都没有办法。 接旨都难,就别说去衙门坐堂了。 礼部的事务,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涉外的事务,大都有鸿胪寺商议着办,宫廷内政,则去跟内宫十二监商量。 一年到头祭天、祭地、祭祖,封皇妃封皇子,总共也就那么几件事。 即便他不盯着,也出不了岔子。 最近的两件事,也就是安排南梁质子,和封定国公主了。 礼部靠柳煜一个副职,这一年多来,倒也没有散架。 李南浔在家里躲懒偷闲,自然也给了柳煜很多操作的空间。 走后门进礼部的许元成,靠着顾巡之的一支笔,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满朝没有人敢说他一个不字。 如今的礼部,已经尽数落入柳煜的手中。 三年一考的秋闱,也由他全权举办。 柳氏家族家大业大,除去柳世奇本家,还有不少旁支宗族。 爹姓柳的、妈姓柳的、老师姓柳的,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科举取仕,一开始是为天下寒门士子设立,可是日子久了,总是会生出很多徇私舞弊的事情。 朝廷官员们,自然更愿意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家子侄入朝为官。 这二三十年里,明里暗里各种各样的事情,只多不少。 德昭二十二年,又是个多事之秋。 这一年祺王立功、公主凯旋,四皇子二十四岁,到了再不封王就要被人议论的年纪。 朝廷的格局酝酿着一场大变,很有可能决定储君的归属。 这一年科举所选拔的新晋官员,对储争局势而言,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李南浔寻思着正好躲过这个多事之秋。 没想到他自己偷懒,却被事情找上门来。 还偏偏是那个他不能拒绝的沈清枫。 他家里的水,是从巷子口的水井打的。水质很差,煮开之后漂浮着很多白色的水垢。 他却满不在乎,怡然自得地捧着瓷碗喝水。 他将沈青枫的字条按在桌子上,手指有意无意地在上面点了点:“有什么事,他还不自己来吗?” 沈鸣鸢对这位尚书大人知之甚少,但听他说话,好像和沈青枫颇为熟稔, 沈鸣鸢也就不卖关子:“四皇子虽然回京,但毕竟还没有秉过父皇,不宜抛头露面。所以这一趟,就我独自来了。” 李南浔“嗯”了一声。 “定国公主,如今长大成人,也不再是那个小姑娘了。” 沈鸣鸢当初的婚事,是礼部主持操办的。那个时候李南浔还没有装病。 当时沈鸣鸢作为内宫女眷,不能抛头露面,没有跟这位尚书大人面对面接触过。 但两个人通过内官之口,也算是有过交流。 ——比如南市公主府的选址,是沈鸣鸢定下来,知会礼部的。 南市鱼龙混杂,本不适合在此建府,李南浔却力排众议,选址铃铛街,在这里建起了公主府。 ——大概是因为他自己住的地方破破烂烂,所以格外有说服力。 这件事上,沈鸣鸢记着李南浔的帮助。 所以即便李南浔对她轻慢,要她做粗活,她也丝毫不计较。 话头落到自己身上,沈鸣鸢自然不会跟他再绕弯子。 她调整了语气,找了一个听起来有一些软糯的声线说:“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