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他们除了听命行事,做什么都多余似的。
这么多人,还抵不过一个人。
即便唐一骏是探花,可他们也不差啊,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怎么皇上就是看不见呢。
五位阁老心累。
孙洵因为嫡长孙,对新帝交代的事尽心尽力,此事皇上已打定主意,他看了一眼杨阁老,见对方微微点头,便上前一步道:“皇上,这第二份抵报不如就交给老臣和杨大人共同完成吧。”
杨阁老走过去与孙洵并排而立,拱手道:“老臣愿为皇上分忧。”
陶庆昭和另两人齐刷刷扭头看向孙杨二人。
不等他们开口,燕云镜率先道:“那就交给你们了,务必赶在年前发出去,不得有误。”
孙洵和杨阁老同声应是:“臣定不辱命。”
他们从御书房出来后,朱阁老疾走越过他们,拂袖而去。
陶庆昭虽没那般小心眼,但也只是点下头,擦肩而过。
唯有王阁老与他们一同走,不过今日是他轮班值守在宫中,很快他们就分开了。
孙洵和杨阁老边走边讨论册子之事。
“孙大人认为册子是何人所写?”
“杨大人不知?”
两人对视一眼,显然都猜到了此人是唐一骏。
每日早朝不见他,却处处是他。
这可真是大红人啊!
走到宫门口时,孙洵望了眼马车,偏头道:“唐大人是个有真本事的,他的行事风格虽有些大胆,但对大燕百姓而言是好事。我们为官做宰,不就是为了国泰民安、天下大治吗?”
杨阁老脚步一顿,感慨的说:“孙大人提醒得对,这做官久了啊,是容易忘了当初做官的初衷。”
孙洵仰头看天:“这天,或许是该变了。”
杨阁老看了看他,也看了看天:“希望会越变越好。”
孙洵邀请道:“杨大人若不介意,就坐我这马车一同去崇文阁吧。”
杨阁老一丝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
两人同坐马车。
离崇文阁还有一段路,杨阁老翻了翻册子,惊奇道:“刚在御书房没仔细看,现在复看这册子,才知这东西确实很好啊。”
孙洵好奇询问道:“如何说?”
杨阁老照着册子念道:“老话说得好,‘瓜茬瓜,永不发’、‘豆见豆,必定瘦’、‘蒜见蒜,空一半’,因此最好不要重茬种。”
孙洵却道:“我们不了解这些,但乡下的农户应该比较懂,唐大人不仅博览群书,还会与乡下农户交流,怪不得清川县的百姓会送他万民伞。”
杨阁老又说:“这上面还说干长根、湿长叶,控水不好不得行。
土豆多施草木灰,一窝能结一大堆。
黏土萝卜分叉多,砂窝萝卜根顺直。
……
这写得顺口,百姓容易记,可见唐大人是花了一番功夫的。”
杨阁老越看越喜欢,虽没见过唐一骏,但却对他的印象很好,是个会做实事的官员。
孙洵听他说完,递给他一杯茶:“为百姓做事,不下功夫哪能做得好啊。年轻人嘛,还是要多磨练磨练,不过他的确比同龄人优秀。”
他笃定唐一骏必会入阁。
只是太快进入权力中心并不是一件好事,将会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尤其他还未成亲,身边只有两个丫鬟伺候起居,若心性不够坚韧,可还会保持为百姓做事的初心?
世态浮华,物欲横流,一旦抵挡不住那些诱惑,对百姓而言可谓一道天雷,雪上加霜。
孙洵自觉老了,本该这两年就致仕的,他虽不会像姜先槐那般霸占着首辅之位不放,但却放心不下家中晚辈,这才留到现在。如今大患已除,倒是不用担心了。
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若是三五年后,唐一骏仍能脚踏实地意志坚定,不被繁华迷花眼,他就随时能荣归故里了。
孙洵希望他不会令人失望。
两大阁老同时驾临崇文阁,可见事情的重要性。
崇文阁十分重视,管事的客客气气送走两大阁老,就将册子内容按阁老的意思快速排版,一夜功夫就制定了一百本,书名就叫做《种植果蔬的秘密诀窍》。
人对秘密是有好奇心的,又是诀窍,即便不种菜的人也会想翻开看看到底说了什么。
这一百本书被崇文阁放在了名下最大的书铺‘养文斋’里,供人免费阅读。
唐一璇收到墨玑送来的消息,下值后就改道去了养文斋。
养文斋里有许多学子,都在仔细看书,毕竟是要在明年科举中打败北地学子的有志者。
新书籍摆上来,沉浸在书本中的学子们并未发现,唐一璇换了便服进入养文斋,看到的便是无人问津的场面。
一问售价,竟要五两银子一本。
唐一璇微微皱眉,询问其他书籍的价格。
却不想这里《三字经》只要十文钱,即便是《诗经》《礼记》等书籍,最贵不足百文钱,差异之大,差点让她气笑了。
因为书籍作者名写的是倪歌。
这是她曾用过的假名。
唐一璇以为是别人瞒着燕云镜中饱私囊,赚黑心钱,打算弄清楚缘由,再找贪婪之人清算。
虽压低了声音说话,但养文斋里并不隔音,因此还是有声音传入到学子们的耳中,他们也被五两银子的价格给惊了下,纷纷走过去围观。
伙计道:“公子不知,这《秘密诀窍》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