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再加上三征高丽的失败,算是灭掉了隋朝最后一口气。 所以大唐建国以来,李二对于大规模的征调民夫,都是非常慎重的。 即使征召府兵都有严格的规定,都是按照先取多丁的原则。 自然而然,全国修建水泥路的想法,李世民就只敢在梦里面想一想。 如今李承乾居然提出这样一个方桉,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根本不可行。 在全国修建水泥路,所动用民夫和钱财必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假如真敢如此,不用外面敌人的入侵,大唐就会自己爆发内乱,成为一副民不聊生的场景。 还以为儿子没有考虑周全,李世民便语重心长的说道:““乾儿,这个水泥路的方桉,父皇自然知道是个好东西,但是好东西做起来,不一定就有好的结果。” “国家的治理,不能盲目的去看一面,而要周全的考虑。” “前隋的大运河也是利国利民的工程,不仅沟通了南北,让人员物资流通也变得更方便,但却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因此,只要涉及民生,一定要慎之又慎。” 长孙无忌也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出言劝道:“是啊殿下,如今大唐的人口以及财富虽然有所增加,可四夷虎视眈眈。” “连年的征战,使大唐连前朝鼎盛时期还有些不如,如果贸然行事定会惹出乱子。” “刚刚殿下说修水泥路有很多好处微臣也是认同的,但说能够为百姓谋福利这个微臣就不认同了。” 顿了一下,又说道:“是不是有人妖言惑众蛊惑殿下这么做的?其心可诛。” 对于这位太子殿下,长孙无忌知之甚详,虽然怯懦,但也不是那么愚笨。 如果经过仔细思虑,一定会发现方桉不可行。 这位太子殿下刚刚从骏扬坊回来,就如此急迫,他想试探一下…… 听到李二陛下与长孙无忌的分析,其他大臣也纷纷出言质疑。 在众人看来,虽然听起来好听,真不是一个好的方桉,太劳民伤财。 李承乾顿时有些急了! 虽然说有杨帆的指点,但方桉真是他自己首先提出来的。 李承乾还想在李二面前表现表现,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于是赶紧解释: “赵国公可不要乱说,这是孤自己提出来的,忠义侯只是稍作点拔……况且,孤还是觉得可行性比较大。” 听到李承乾的话,长孙无忌眼前一亮,果然是那个棒槌,总算抓到你的痛脚了吧,于是赶紧出言道: “陛下,忠义侯此举一定是想陷帝国于混乱,陷殿下于不义,请陛下下旨治其妖言惑众之罪。” 见长孙无忌如此急迫,本来一直闭目养神的房玄龄缓缓开口道:“陛下,以老臣对忠义侯的了解,既然他同意殿下的方桉,应该不会无的放失,既然太子提出来了,何不让太子殿下说完,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情。” 本来作桉观花的李绩等人也纷纷赞同。 感激的看了房玄龄一眼,见李二并没有阻止,李承乾傲然挺胸侃侃而谈: “父皇,儿臣知道你心担心的是什么,其实刚开始儿臣也有这样的顾虑。” “可是转念一想,其实也能够解决,大唐内作奸犯科之辈不少,再加上关中一带不是迁入了几十万的突厥人吗?” “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这些人,朝廷只要支付少量的钱财,就可以让这些人为我们所有。” “况且,刚开始也不一定要在全国一开始就实施,只需要在长安城附近先做一个试点,如果可行便可逐步推开。” “运河工程为何会导致隋朝的灭亡,归根结底是隋炀帝太急了,不顾实际的胡作非为。” “但是修建水泥路,完全可以吸取大运河修建的经验和教训,徐徐图之,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导致民变。” “另外,我们可以用分段承包,对百姓雇工的方式进行,不仅能减少朝廷负担,又能增加老百姓收入,简直是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显然,李承乾又把从杨帆那里听来的东西进行了整合和完善,提出了一套行之可行的方桉。 如果杨帆听到,一定会感叹李承乾的聪慧,即使怯懦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之人。 众大臣没想到李承乾居然有如此见识,纷纷颌首赞同,李世民也欣慰的点了点头。 只有刚刚极力反对的长孙无忌尴尬一笑,说道:“殿下的说法,有一些微臣是认同的,但是雇工所用的钱财,从何而来?” “再说了,这修路的沙石也许不值钱,但是那水泥,总不能不用生产吧?” “况且,如果大量的雇工导致百姓耽误了农事,岂不因小失大?” 而房玄龄则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老臣却有不同的观点,像刚才太子殿下所说,有担心也是正常的。” “朝廷完全可以先从长安城开始,修一条长安通往洛阳的水泥路,一边修一边看效果,即使失败朝廷也能够承担,如果可行,咱们再来扩大规模。” 看着争论不休的众人,李世民也有些为难。 前隋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里,李世民不敢轻易的做出决定,于是看向李承乾,说道: “此事朕会留意,皇儿一路辛劳,先退下,把具体的事项写一个详细的奏折,过几天再给你答复。” 李承乾退下后,心里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