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除夕,廊下已经开始挂起红红的灯笼。徐老夫人今日气色不错,李拾月和常嬷嬷一左一右搀扶着,站在廊下赏雪。 今日的阳光格外的晴朗,大雪过后厚重的雪层在炙热的光束下缓慢地融化,晒在身上暖洋洋的。 脚旁的炭火盆子燃烧得旺盛,徐老夫人特意穿了一层厚厚的氅衣,手中抱着新灌的汤婆子。 徐老夫人坐在炭火盆子旁边,坐着的椅子特意铺上了厚厚的毯子,烤着火还能看着院子里春绫和常顺一起挂灯笼。 “世子爷有心,自己抽不开身,特意让常顺过来给老夫人解闷儿。”常嬷嬷笑着站在一侧,说着眼含笑意看向李拾月。 “常顺跟在表兄时日久,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也比春绫多,外祖母可别嫌我们吵闹。”李拾月盈盈一笑,不将常嬷嬷话中的揶揄放在心上。 春绫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红灯笼,她伸长了脖子望着常顺,想要看清他手中的动作。 却不想被常顺发现,他将手藏在身后:“不是说好看谁挂得好,怎么还能看我的呢。” 春绫被戳破小心思轻哼一声:“我不会啊,想看看你怎么做的。怎么,常二哥这般小气。” 常顺听到春绫口中的称呼,身子打了个颤,搓了搓自己的双臂:“你别这么说话,我害怕。” 春绫咬紧后槽牙,这人怎么还有两副面孔。不看不看,她照样能琢磨会。 只是她低下头后,常顺忍不住笑着将自己的手放在身前,看着挡在中间的其他灯笼,他伸手都给拿走。 自己的双手捅咕着灯笼的动作,这下子都能被看清。 徐老夫人眼神虽然没那么好使,可将二人的小动作看得清晰,笑了笑没有说话。 杨氏过来时,李拾月陪着徐老夫人坐在廊下,赏雪景饮热茶,好不惬意的模样。 她一怔,随后眼中惊喜徐老夫人冬日里出门,许是晒了太阳的缘故,徐老夫人的脸色红晕了一些,瞧着更有精神头了。 “母亲。” 徐老夫人没有动身,有些意外:“这个时辰怎么过来了,我记得你说今日要去承恩公府上的。” “是要去的,我是想晏晏同媳妇一起去承恩公府。四弟媳带上了八娘,若是只有八娘自己个儿,难免叫人说闲话。”杨氏颔首微笑,看向了李拾月。 在徐老夫人面前,杨氏向来不会说谎:“是承恩公府上来信今日还请了刺史府杨家。递给咱家的帖子,也说了让晏晏也去。” 杨刺史就是承恩公杨家旁支出身,与国公夫人的杨氏并非同族,只是同姓而已。 “如果是承恩公府出面,说明刺史府很是看重八娘,这是好事。” 徐老夫人若有所思,其实承恩公府自先皇后在时,承恩公府郎君已经有平庸之势。 直到先皇后崩逝后,家族郎君竟无几个能用之才,势头与寻常勋贵人家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徐家没想给谁落脸子,人家客客气气的,徐家也尊尊敬敬的以礼相待就是。 “去换身衣裳,同你舅母去吧。”徐老夫人没有动身,拉着杨氏坐下,津津有味地说起那排红灯笼常顺和春绫挂的时候多有意思。 不敢耽搁时间,李拾月带着莲冬进去:“春绫留下来陪着外祖母,你随我出府。” 莲冬并不意外,颔首地应下,替李拾月重新梳妆,更衣后和杨氏一起往大门走。 门口的马车已经准备好了,李拾月看了一眼后面的马车,应该是周氏与徐令清。她跟在杨氏身后,坐上马车,承恩公府说实话她还没去过。 甚至寻常的宴席,承恩公府的人也不常出面。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终于稳稳地停下。李拾月跟着杨氏下了马车,抬头看到“承恩公府”四个大字,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巍峨霸气。 门口有仆人候着,见荣国公府徐家的马车,不等马车停下就已经迎了过来。 婆子穿着紫色素面冬袄,眉目温顺,看向杨氏时余光注意着身后马车下来的周氏与徐令清。 声音大了一些说道:“奴婢奉主母之命,恭迎荣国公夫人、宜昌县主、四夫人、徐姑娘入府做客。” “承恩公夫人客气了,劳烦带路。”杨氏微微颔首客气说着,等婆子动了步子,这才往里面走去。 李拾月跟在杨氏身侧,走到花厅内倒是有不少女眷。方才在马车上,杨氏同她简略地说起了承恩公杨家的人口。 嫡支是承恩公和胞弟两脉,如今在上京中的本家旁支除了刺史府杨家,还有一脉,只是官职不高,住在承恩公府还算是和谐。 承恩公府世子行九,是承恩公府杨氏四支里最小的,承恩公府四姑娘是他的亲姐姐。 再就是杨琰,行七。其余郎君和女娘嫡庶都有,只是不常露面。 杨老夫人已经缠绵病榻,所以坐在主位上的是承恩公府主母宋氏,另一侧空着是留给荣国公夫人杨氏。 承恩公府的规格不比荣国公府小,弯弯绕绕地一晃神,就忘了刚才经过哪些。终于看到花厅时,也看到了里面除了郎君女娘们,再加上几房的主母。 可真是大阵仗。 “盼星星盼月亮,终是将你盼过来了。”承恩公夫人宋氏站起身,不等杨氏几人走进花厅,就迎了过去。 杨氏笑着微微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