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库点验,核对查察,赈灾款项没有任何问题。 可柳长卿不放弃,或者说,他看不惯江仪,又在代阳停留了半月之久,最后实在查不到任何贪污情况,这才没办法,只能离开了这里。 而对于江仪用赈粮换取了数倍有余的糙米和麸皮,柳长卿自然是上书王廷,如实禀明了情况。 收到他的书信,萧远认真看过后,并没有做出任何批示,亦没有回复一个字。 简单点说,柳长卿的这道奏章,泥牛入海了。 代阳灾情严重,赈粮根本就不够,只能另寻他法,否则,就得眼睁睁看着很多人饿死。 江仪的这个变通,救活了整个灾区的难民,是对是错,已经无需定论了。 十多天后,幽州某县乡。 刘玉之正在视察民情,得知柳长卿将到,忙的焦头烂额的他无奈说道:“跟他说一声,本相这边,实在是走不开,无法亲自招待他,让他不要多想、心存芥蒂。另外,让州府官员全力配合巡察使。” “是。”前来通知的官吏应了一声,又讨好般说道:“相国大人,您快走遍乡野了,该休息休息了,身体要紧啊……” 与此同时,柳长卿那边。 对于他敢往丞相身上查,杨昭是深感不解,同时忧虑满满,忍不住说道:“大人啊,你这前来幽州,丞相那边,会怎么想啊?” 明白他的意思,柳长卿笑呵呵道:“你放心,丞相忧国忧民,心中坦荡,不会在意这些事的,再说,咱们也是走个正常程序嘛。” 秦国满朝大臣中,柳长卿唯一敬重的人,恐怕就是刘玉之了,因为后者是真正的为国为民。 虽然打死柳长卿都不会相信,相国会贪污,但事情还是要办的,抵达幽州后,他仍然很是认真,明察暗访,结合公文宗卷,不过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幽州这边灾情很严重,但秦相亲自坐镇下,已经趋于稳定了,更有经济的调动和发展。 同年冬,柳长卿历时近六个月,巡视北方灾区,终于回都。 这次手持王剑,代天巡牧,查处了不少贪官,地方灾情,业已全部稳定。 对柳长卿,萧远自然是大加赞赏,升爵恩赐,还当着百官的面,赏了他不少东西。 为什么有这些赏赐,完全在于萧远上次将其贬到梅山,见其家中一贫如洗,堂堂公卿大臣,他的心里,是有些愧疚的。 而江仪和灾区一些地方要员,赈灾有力,也在政绩上添了很大一笔。 当然,这其中也有部分办事不利的,基本都被降职了。 眼下大雪飘飞,巍峨雄伟的秦王宫内,各处宫殿,早已覆盖了一层雪白,显得格外壮观。 朝议已过,萧远正站在殿门处,看着外面的雪白,身后,则是跟着文武百官。 如此雪景,他亦忍不住说道:“瑞雪兆丰年啊,来年必定是个好收成,希望万千子民,不要再受灾难之苦。” “大王说的好啊……” “华夏大地,饱经战乱,今在大王治下,子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国家也会越来越强……” 人们自然纷纷附和。 紧接着,太卜凑上前来,拱手弯腰道:“大王,凛冬一过,就要开春了,微臣建议,在春耕之前,大王与王后娘娘一同主持国家农祭,大王扶犁,王后当织,为天下子民做个表率。” 他话刚说完,就另有大臣凑了过来,表示附和道:“是啊大王,太卜大人言之有理啊,您乃我大秦君主,王后娘娘又母仪天下,正因天命所归,才更应该敬畏天地啊……” 随后,又是其他大臣附议,说什么的都有,简单点讲,就是想让君王和王后带个好头,做一次男耕女织的表率。 封建王朝下,士人和百姓都非常看重这些,萧远自然不会驳斥,便道:“可以,具体事宜,由太卜安排。” “是,微臣领命。”太卜连忙深施一礼。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接下来的时间,在处理各项政务的同时,萧远也提出了地方粮仓储备的问题。 从上次旱灾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天下百姓,平常虽然有吃的,但还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地步,当然,这与连年的战乱有着直接关系。 战争年代下,大地被经常肆虐,即便平定了地方,想要恢复,也不是你一施政,就能马上达到效果的。 鉴于上次受灾,那些灾区近年来肯定是要免税的,在各地的粮仓储备上,萧远减除了上缴国库之数额,让各地方,都留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提议,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不过最后,被刘玉之一句:民富则国强。一句话给顶回去了。 这个策略,就是让地方比之前更有钱一点,能充分的运转,一旦再出现什么小灾,和其他变故,当地可马上解决。 事情议定,这一天,下朝之后,萧远也去了陆云烟那里一趟。 王后寝宫。 萧远到的时候,陆云烟正和婢女风情坐在一起,边捣鼓边讨论着什么。 “大王。”见到他,风情连忙起身,施礼而退。 “啊,王兄来了。”陆云烟则是一喜,拉着他在身边坐下,尽管早已是夫妻,可还是习惯那么称呼。 看着她捣鼓的东西,萧远乐了:“你还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