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地开了口:“我想……并不算草率。玄章早在叛军围攻云中前,便已在想今日的出路了,是也不是?”
“……是,昔日我随东海王殿下在洛都时,多少见识过一番。”孟琅书幽幽一叹,末了坦然地看向二人,“请知玄同去,一是未免途中生变,二是崇之身为文官,若只身入秣陵谈判用兵之事,难免不受重视。”
谢长缨眸光一转,隐隐觉得孟琅书此言并非他心中所思之实情,立时也不再多问,静静观察起了二人的言语往来。
“玄章何不同去?”
“你们南行是奉州牧之命出使秣陵,而我身为州郡长官,若此刻南行,岂非临阵脱逃、置晋阳百姓于不顾?”
“一旦洛都沦陷,想必南渡避难的世家贵胄应是不计其数。”
“若中州官员尽皆南渡,来日北伐时又当如何策应?不愿南渡者未必仅我一人,我留于此处,也自有合纵连横之策。”
“玄章当真相信,在最坏的结果之下,他们仍会北伐中原?”
“如我方才所言,琅琊王便只为私欲,也绝不会放弃至尊之位。一旦大宁在江左立国,便必得需要一个天下正统所在的名号,若常年偏安一方枉作岛夷,又如何可算正统?再退一步,纵然不言大局,崇之扪心自问,你若为江左世家朝臣,是愿浮沉无定屈居人下,还是北击索虏建功立业?”
谢长缨在一旁听得心思翻覆,暗叹孟琅书在四方走过一遭后,果真不比从前散漫纨绔,这一句“浮沉无定”可算是扣住了他们二人的命脉。纵然她仍未看清孟琅书此刻真实的想法,也不得不为这“浮沉无定屈居人下”的现状铤而走险一遭。
苏敬则难得地在争辩中沉默了下来,良久,方才轻轻一叹,算作是告负:“既如此,玄章预备拨给我们多少人手?若少了,途中难免仍有危险,若多了,也只怕晋阳难以为继。”
眼下听得苏敬则此言,谢长缨方才不紧不慢地接了话,言语之间亦算是默认了孟琅书的提议:“人手么,二位自然无需担忧。仅以谢府中的人手,便可保崇之一路无虞。纵有不足,也可修书云中谢府的人动身同行,无需再劳动晋阳的兵力——我只向玄章讨要裨将谢怀真一人。”
“自然无妨,他原本便是你谢府的人。”孟琅书见二人俱有应允之意,一时也展颜微笑起来,“那便就此说定了?”
苏敬则仍是微微蹙着眉头,心下不知又是转过了多少思绪,再开口时,语调已是一如既往的温柔平和:“便只为齐王落败时玄章的搭救之情,我也理当走这一遭。只是临到此时,我尚有一问,须得玄章解答。”
谢长缨略一侧目,便瞥见了苏敬则眸中幽邃迥澈的一点亮色。她知趣地笑了起来,当先告退:“二位若想叙旧,还请自便。只是为这南行之事,我还需尽早整顿府中人手。”
“好,知玄请便。”
谢长缨微笑着应下,当先转身走下了谯楼的阶梯。
而苏敬则瞥了一眼谢长缨离去的背影,终究又是轻声一叹,而后从容地笑着看向了孟琅书:“我想问的其实也只不过是——方才玄章所言的字字句句,可是皆为实情?”
孟琅书此刻正颇有些悠闲地抱臂倚着窗棂,听得苏敬则这一番话,却不答反问:“崇之,那时你若早知齐王将败,还会设法协助谢家扳倒赵王么?”
苏敬则似是不曾想到他会以这样的说辞反击,沉吟片刻后,方才轻笑一声,乌沉的眸子平静无波地与他对视着:“虽说境遇不尽相同,不过……我或许大致明白了。”
孟琅书朗笑起来,当先站直了身形,便跨步向谯楼下走去:“藏珠韫玉,凭风借力,以一己之能,而欲挽风骤雨狂——崇之,你那时是如此,我如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见得孟琅书行将远去,苏敬则方才应声摇了摇头:“玄章,我却是不及你——除此戡乱建功之言外,我另有几分私心。”
“私心?那倒也好。”不曾想孟琅书在愣怔了片刻后,却是从这一句话中立时猜到了十之六七的隐情,他一时间笑意更甚,趋步走下了谯楼阶梯,遥遥地向苏敬则摆了摆手,“我想你这样的人,原本便该再多几分私心,方才会显得更可亲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