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谍影无声> 第726章 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26章 是非功过自有评说(1 / 2)

而就在常申凯对这事非常烦躁的时候,第一战区参谋长却主动来电,说为了保住郑州,第一战区司令部请求统帅部允许他们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以此来阻断日军西进道路,从而来保住郑州。

而常申凯听到这个建议之后,也是凝神沉思了一阵,在连续喝了几口白开水之后,便同意了第一战区的请求,让他们立即掘开黄河堤,保住郑州。

不过按照常申凯的旨意和原定制定的计划来看,应该是在六月四日当天下午便会掘通放水,但是第一战区却没有料到一个事情。

那就是当时黄河正处于枯讯期,所以说黄河的河水水位很低,因此虽然军队连续挖掘了三天三夜,但是水流依旧不畅,根本就达不到理想状态。

而且日本第十四师却在六月五日就攻下了开封,随后也是继续西进,甚至于日本的轻骑连更是连续冲破中国军队的几道阻击线,早就过了中牟县了。

因此常申凯在得知掘黄河未成之后,于是在六月七日夜间亲自到花园口进行了巡视,随即更是亲自定下了掘堤的方案。

他先是派了一个团的将士布置警戒,假装说是日军前锋即将抵达,因此将方圆十里以内的百姓,全部都强行隔离,不许观看。

随后又挑选了八百名精壮士兵,并把这些人分成五组,每组又分为掘土与运土两班,每组工作两小时,分班轮换。

甚至于在夜间都以汽车大灯照明,日夜不歇,连续施工了几天之后,在六月九号才挖通了,但是水流依旧不畅,可要是再次施工的话,却是很不方便的。

故而常申凯直接下令,调来一个排的平射炮兵,随即直接架炮轰堤,因为这个时候土堤已经挖薄了,加上平射炮抵近射击,所以说发发都命中,连发六七十炮之后,便将缺口又轰开数丈。

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来临的时候,加上黄河上游的晋、陕一带,更是连续下了五日的暴雨,因此黄河河水陡涨,随即便由新开的缺口不断冲开堤岸。

而缺口也是愈冲愈宽,愈冲愈深,所以说河水挣脱堤岸束缚后,如脱缰野马,急泻直下,汹涌澎湃。

就这样,在郑州与开封之间,自花园口往东南,经中牟、尉氏、周口、颍州,一直到淮河正阳光,数百里地,皆成一片浑黄泽国。

黄河水到的地方,树木、房屋、桥梁、道路、土地、庄稼,皆被一推而光。

而陇海路也是随即被阻断,日军第十四师并在南面与之齐头并进的日军第十六师其实都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会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因此被大水突然淹没,毙命不计其数。

剩下那些活着的人也全部都是遗弃了坦克、重炮、车仗、营帐并一应辎重物资,仓皇泅水退往东岸高地。

虽然说常申凯的“以水代兵”之计实施之后,日军被黄河水阻止后,随即便放弃从平汉线进攻武汉。

而它们退回徐州之后,又一路南下至合肥与其他部队汇合,然后便沿着长江北岸向武汉发起进攻。

所以说“花园口决堤”确实为国党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有效的阻止了日军前进的步伐。

但是这一次的决堤,却是致使河南、江苏、安徽三个省几十万公顷耕地被淹没,死亡人数接近百万,而且黄河水泛滥后,死尸堆积,蚊子飞得到处都是。

之后更是瘟疫流行,因此在水灾后幸存的人却没躲过霍乱、痢疾。

自此,在苏鲁豫皖交界区域,以及徐州、周口、宿迁等受灾地被称为了黄泛区,简单的三个字,却是历史沉痛的一笔。

所以说整个平原地带宛如人间炼狱,而这样的后果也是常申凯始料未及的,故而对于同意决堤这一事,常申凯在事后也是深知自己犯下弥天大祸,虽然是兵行险着,但是却害了无数百姓丧失生命流离失所。

甚至于从1941年开始,河南的农作物便收成惨淡,驻扎在此地的国军又强制征粮,因此河南地区的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上千万人争相逃荒,为了生存,树皮被啃光,用孩子换一口粮食,惨况无法形容。

可是面对悲愤交加却茫然不知内情的百姓,国党政~府却是将自己的罪责推得一千二净,向受灾百姓说这是日军犯下的恶行。

而且嫁祸日军的证据也是早就准备好了,在6月9日的时候,蒋丕绪就拟定好了一封电报发向武汉,里面的内容大概是:敌军用三架战机炸开了花园口河堤,他们(国党)在不断抢修。

之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也向常申凯发了一封假密电,密电中指出:日军西犯,我军顽强抵抗,故而敌方未能突破攻势,于是日军便炸毁了花园口大堤,意图摧毁我军防线。

而电报作为“证据”,在决堤后不久便发去了武汉,而后国党的通讯社更是将“证据”作为新闻发送向了全世界。

6月11日,中央社发出电讯,将早已定好的“日军炸毁黄河大堤”的经过报道出来。之后在有意引导下,《电报》、《大公报》等强烈谴责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

而这件事情,不止是国内舆论哗然,甚至于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关注此事,对日军的声讨达至高潮。

虽然说一些记者想要进行实地报道,但大概是害怕事情暴露,因此国党对于这件事情也是做得很“周全”。

早在决堤时,新8师便炸毁了附近的村庄,伪造了日军炸毁现场的“证据”,不止如此,连日军轰炸留下的“材料”也准备好了。在一番操作之下,日军炸毁花园口已是“铁证如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