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9章:诸国惊恐,军备竞赛 随着大秦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多,军职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混乱。 大秦军制基本继承了汉制,即:每五人设一伍长; 两伍十人为一什,设什长; 五什五十人为一队,设队率; 两队百人为一屯,设屯长; 两屯两百人为一曲,设军侯; 两曲四百人为一部,设军司马; 五部两千人为个营,设校尉; 校尉以上就是将级,俾将、偏将、中郎将,乃至是四征四征,各州大都督,也全部属于将级。 但将级将领大多没有直属军队,都是负责指挥下辖的诸营将校,靠着中高层将领来指挥全军。 嬴昊发起第二次出塞大战时,姜松、吕布、高宠等部分将领,根本不属于幽并河三州体系中的任何一支。 可只要嬴昊决定用他们,他们军衔级别也达到了,自然就可以走马上任,直接指挥当地的军队。 也正是因为如此,岳飞从荆北被调去了幽州后,荆州军没有发生任何的动荡,薛仁贵的兵权交接也没有任何波澜。 因为走的只是岳飞,和少部分亲近他的将领,荆州军的大多数高层将领都还在。 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换了个都督而已,但只要君主不换,谁当这个都督其实都差不太多。 这样的军队制度,在大汉时期以及大秦扩军之前适用,是因为大汉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军队,而大秦军队总量还没到臃肿的地步。 也正是因为非如此,旧军制的弊端才没有显露出来,并且还能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可谓是好处多多。 可如今秦军在扩军后,总兵力将达到一百五十五万众,将会诞生五六千名军司马,两千多校尉,以及四五百个将军; 将级将领若是还没有直属部队,仅靠校尉来控制军队的话,不仅会影响到军队的战力,甚至还会影响到军队的运转、调度。 另外,若是按照之前的制度,五品及以上将领都有独立称号,而在册的将职根本就不够分。 新编一个的话,将军的数量太多,这么多人又该如何区分? 除此之外,旧军职还有将校等级混淆的情况。 偏将军、裨将军是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等杂号将军也是五品将军,可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等校级却是从四品将领; 薛丁山是鹰扬将军,王玄策是虎威将军,都是正五品的杂号将军。 岳云是从四品讨寇校尉,明明被称为校尉,可军衔却要高于两人半级。 另外,身兼司隶校尉的李存孝,按理来说也是校尉,可司隶校尉确实从一品; 旧军制中大弊端就不多说了,而类似这样的小弊端,简直是数不胜数。 嬴昊觉得时候改变这一切了,而这次大秦进扩军,正好是军制改革的好机会。 对于嬴昊这个的提议,简单的议论了一番后,丞相王勐、太傅贾诩、六部尚书、郭嘉等大臣就全都表示支持。 以他们的眼光自然不难看出,旧军制已经不合时宜,是时候创出一套更加先进的军制了。 嬴昊足足和众臣商谈了一整天,最终也达成共识,即校尉军制以下不变动,对校尉以上军制做出更加细致的划分,即: 两曲一屯,共计千人,为常规营,设准校; 两个常规营,共计两千人,为二级营,设少校; 三个常规营,或是一个二级营一个常规营,共计三千人,为一级营,设中校; 四个常规营,两个二级营,或是一个一级营一个常规营,为特级营,设上校; 五个常规营,或是一个特级营一个常规营,共计五千人,为加强营,设大校; 嬴昊把校级划分成了五个等级,并且取消之前所有杂七杂八的称号,统一以这五级校尉进行称呼。 至于营的五个等级,嬴昊虽也想统一营级人数,但因为各类兵种的不同,战损好恢复效率,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统一人数的意义并不大,还不容直接定五个等级呢。 如此的话,五千人的加强营打的只剩一千人,可以和其他有伤亡的军队合并,然后继续作战,等战后在补充兵力,恢复站前的编制。 校级以上就是将级编制,同样被划分成了五个等级,分别为: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 今后的大秦万人成军,万人以下,无论是六千士兵,七千士兵,还是八千九千,全都由准将进行统领; 至于万人以上,无论怎么编排,十个常规营也好,五个二级营也罢,只要数量达到万人,就是军级编制。 少将统领一万大军,下辖多名校尉; 中将统帅三万大军,下辖三名少将; 上将统帅十万大军,下辖三名中将。 大将就是大秦的最高军衔,上面虽还设有都督和元帅这类荣誉军衔,但本质上依旧是属于大将,所统帅的部队自然也在十万以上,不过直属部队最多也只有三万; 达到将级之后,准将和少将两个等级,依旧统一进行称呼,而则中将级别则都有着单独称号。 像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等称号将军就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