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93章 明朝那些事儿(继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3章 明朝那些事儿(继续)(1 / 3)

上回讲到朱元璋统一天下重塑汉族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并提到加强文化自信有助于避免亡国灭种。

每当后人提及明朝,都会觉得很奇葩。对于明朝,人们印象中只有“不爱上朝的皇帝”及“残害忠良、一手遮天的太监”,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明朝皇帝们各个都与众不同,性格鲜明得奇葩。

其中的六个皇帝尤其个性奇倔,各有其独具特色的统治铁腕或人格痼疾。在明朝276年历史中,明朝在这六个奇葩皇帝的统治下,国家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确立、实施及流程一变再变,反应出了以明朝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两千年来“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国运演变,剖析了明朝“开局一个碗”和“结尾一根绳”的逻辑。

这六个明朝皇帝的事迹,分别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紫禁城建造者明成祖朱棣、游龙戏凤的男主角明武宗朱厚照、修仙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不爱江山却爱木工的明熹宗朱由校、以及因过于勤政而亡国的明思宗朱由检(即在煤山上吊自杀的崇祯皇帝)。这六个明朝皇帝的人生经历说明了“天道”不及“定数”。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仅文治武功了得,而且还很有统治手腕,如“大兴文字狱”。虽说大明朝堂如同集市般热闹,朝臣之间意见不合可以互怼,而皇帝老子也乐得看官僚内部互相争斗,觉得不会让官僚们联合起来抗衡自己的皇权,但朱元璋有时候也会在意玩弄文字游戏,因为他出身地位,内心敏感。

据说,野史中有一些故事,说是朱元璋最忌讳被提旧事,因为他以前不仅做过和尚、乞丐而且还起兵造反,所以一听到“秃”、“光”、“贼”这样的字眼或者同音字,就不高兴了,以为是在讽刺自己,就要杀人。

然而,也有史书记载显示,他并不讳言自己贫寒的出身和悲惨的少年经历。在平常,他更不吝于以其身世和人生体验来训导诸皇子,使他们勿忘家本,估计是家丑不外扬。其实是自己可以说,别人说不得。

为此,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目的就是暗中监视哪些人在故意说自己的“丑话”和“坏话”,并将锦衣卫凌驾于法律之上,纯粹听命于皇帝并由皇帝本人掌握,专事刺探、侦缉、告密,且可绕开法律直接抓人、秘密刑讯直至将人处死。虽然朱元璋后期发现锦衣卫做坏事太多而将其废除,但后来被明成祖朱棣恢复。

此外,朱元璋尽杀开国元勋,也是為了稳定老朱家的強势地位,避免自己百年后造成孙子大权旁落。

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的诸将及文臣,除少数死于军中,其余要么罹于狱祸,要么被赐自尽,要么疑为朱元璋毒死,能得善终者似乎仅汤和一人。事实上,像刘邦、朱元璋这样布衣出身的皇帝,登基后与当初一并起义的兄弟手足相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毕竟从社会底层杀出重围者,其心理扭曲程度无法形容。

朱元璋诛杀大臣的后果就是继任者无人可用,最后导致“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朱棣轻松夺取了皇位。也许,这是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的。不过,既然皇位由孙子传回儿子,仍在老朱家手里也无所谓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朱元璋对官吏极其残酷,最著名可能就是贪污达到60两白银就要被剥皮揎草的规定,这反映了朱元璋对官僚集团的不信任,并极端仇视贪官污吏。

但洪武年间清丈土地,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减免赋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使老百姓得利受惠。由此可见,朱元璋是“独夫”而不是“民贼”,即使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却也没有做出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

但是,朱元璋最惨重的失败在于,他别出心裁且身体力行地想要证明既当“独夫”而又不当“民贼”的政治路线,却被事实彻底否定了,因为他的儿子篡夺孙子的皇位,而玄孙轻敌冒进致败军覆师,还做了俘虏。

其实,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开国以来(西元1368年在江苏南京称帝),至“宣德帝”朱瞻基当政,已经前后延续了5代。中间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强行削藩,动了其四叔“燕王”朱棣的“奶酪”,让后者在恼怒之下起兵造反,并被朱棣借“靖难之役”强行推翻并取代之外,其他皇帝基本上也还算是个个都有所作为的。

首先,朱元璋在江苏南京称帝后,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接着发兵北伐,用武力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为“大明帝国”以后的岁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乃有目共睹,不必多说。

“燕王”朱棣在成功夺权上位后改年号为“永乐”,并在位期间继承其父朱元璋“八征漠北”而“五征漠北”,并全力支持郑和五次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和友谊,固化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号称“成祖”的朱棣也完成了以“礼部尚书”兼“首辅大臣”解缙为首编撰《永乐大典》的工作。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这也是解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作为编写此书总负责人的解缙,他白天参与朝政议事,晚上参加修纂,统领全书,孜孜不倦。

解缙学识渊博,才华卓著,领导3000纂修人员得心应手,并且亲自翻阅资料,查检经典,认真补写、勘校无错。经过四年的通力合作,书稿在永乐五年(西元1407年)11月编辑就绪,由朱棣亲自撰写序言。

这部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类书计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辑入经、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