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贺九年,初。
许家有女,名曰玿,唤之阿玿,方值垂髫之年。
“阿玿,往后你要好好与太子伴读。宫中的勾心斗角、明枪暗箭,姨母陪你一起挡着,除了姨母,谁都不要信。忘了许家,你就叫阿玿,这是你母亲替你取的名字,姓氏不过是累赘。”
宫墙之下,一宫装女子紧握着小女孩的手,缓缓走进华清宫。
这便是后宫最得宠的淳贵妃,也是阿玿的姨母。一身正红宫装,步摇上镶的那颗翡翠便是寻常官宦人家半年的俸禄,吃穿用度,出行排场皆堪比皇后。
阿玿侧过脸打量着姨母,两旁的宫人们打着灯,火光照在她脸上,暖着她眼睛,可她看到的姨母眼里只有凉意,移开眼打量高高的宫墙,宫墙脚那灯光照不见的地方像是藏了什么猛兽,在暗中虎视眈眈。思及此,阿玿冷不丁打了个寒颤。
这不是阿玿第一次入宫,却是她第一次在宫里长住,以伴读的身份住在华清宫的茯苓小筑。
原本给太子伴读是要住在东宫的,可阿玿不一样,事实上,她是为年岁相近的二公主伴读,只是二公主还未到启蒙的年纪,便先给太子伴读。另一名太子伴读是齐国公府长孙齐舟,齐舟便是住在东宫。
而阿玿作为正得盛宠的淳贵妃的外甥女,住在华清宫是最合适不过了。
从古至今,向来没有女子给太子伴读的先例。只不过当今皇帝一贯以来是说一不二的,在朝臣看来,皇帝做的荒唐决断太多,每回都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几个回合下来,最后都拿一堆歪理堵得众臣无话可说,朝臣们早就习以为常。
不过,这位皇帝虽有诸多稀奇行径,在其位,该做的却是都做了,无非是不走寻常路,做的事倒也能看出他心系百姓,可谓无功无过,中规中矩。
只要不动摇社稷根基,便姑且放任这位皇帝去了。找了名女子给太子伴读这事,朝臣们只在上朝时说道一番,心中气一气便罢了,终究不是什么大事,他们只认齐舟这位正儿八经的伴读。
直到进了一扇宫门,一位嬷嬷等在那儿,淳贵妃将阿玿的手递给了那位嬷嬷,说道:“这位赵嬷嬷以后就是贴身服侍你的人,本宫去给皇上送些点心,让赵嬷嬷带着你吧。”
皇帝忙于国事,已五日未来华清宫,也未曾召见淳贵妃,只三两日便差人送些东西来,贵妃则每隔一日便会给皇帝送些茶水小食。
赵嬷嬷不是华清宫的人,原先是皇帝的姑姑慧仪公主的贴身婢女,到了适婚年龄时未曾出宫,跟着公主陪嫁到了侯府,后来公主回宫养病,赵嬷嬷也跟着回宫。慧仪公主因病薨后,赵嬷嬷无处可去,皇帝给她在宫中安排了份清闲的差事,并特许她将来在宫中养老。
此番是皇帝专程请赵嬷嬷来以陪伴阿玿起居,教养宫中规矩。
这同时也是群臣劝谏时皇帝用来堵住悠悠众口的说辞:“朕亲自挑了服侍过慧仪公主的嬷嬷,万事都在掌控之中。”一段时日后,群臣也不再提及此事。
赵嬷嬷虽不了解尚书府中发生了何事,但看着这位身形单薄的阿玿小姐,心里头心疼得紧。明明比二公主年长不了许多,个子也相差不大,本该是放肆欢笑、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横遭变故失去了母亲,如今眼神中满是畏畏缩缩的惶恐。
赵嬷嬷感叹着不知淳贵妃安排阿玿进宫是福是祸,但既然皇上将她交给了自己,便是要尽心关照着的。
她从前只服侍过慧仪公主一人,还是第一次带孩子呢。赵嬷嬷看向阿玿的目光也更温柔了,她牵起阿玿的手时,阿玿并没有排斥。看着嬷嬷温柔的目光,阿玿竟鬼使神差地将手递给了她。许是因为自母亲过世后,第一次有人对阿玿这样和善,她感觉到了这位嬷嬷身上温暖的气息。
“听说这茯苓小筑是贵妃娘娘亲自为您布置的,娘娘对阿玿小姐上心的很。”阿玿呆滞地点了点头,三个月未曾与人交谈,言语都生疏了,阿玿不知道说什么好。
嬷嬷又道,“小姐莫怕,您看,奴婢同小姐一样,都是初次来这小筑,您看着这儿陌生,奴婢看着也陌生,奴婢愿陪着小姐在茯苓小筑安家。”
阿玿只会点头,加快步伐跟紧了嬷嬷。
当她进到主屋时心下一颤,屋内陈设竟与在尚书府时住的所差无几。
进门正面便是一张软榻,只因阿玿幼时不喜欢坐在桌上用膳,坐着不安分,总在地上爬,阿玿的母亲,也就是尚书先夫人姜氏便为她撤了桌凳,打算着等阿玿年长一些再摆上。未料姜氏故去……淳贵妃倒是有心,在软塌上添了张矮几。
右侧由水蓝色珠帘隔着,透过珠帘便能看到一扇窗,窗边摆着一张美人榻。若是将头探出窗子,便能看见潺潺流水从屋旁淌过。美人榻前头摆着一张桌案,北侧是一个紫檀木衣柜,南侧放置了一张架子,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物件和书卷。
左侧即是卧榻,南北两侧都有窗子,梳妆台就在北侧窗前,南侧有一衣架,用于放置第二天所要穿的衣物。卧榻上挂着一条条流苏,几串流苏的末端绑了不同形状的小坠子。
这样的屋子虽令阿玿看着亲切,但也是困了她三个月的牢笼。在亲切之外,同样给阿玿带来一些恐惧感。
阿玿宽了外衣,被赵嬷嬷哄着躺上床榻。她不知是几时睡去的,闭着眼听着嬷嬷唱了好久的小曲,迷迷糊糊之际央求嬷嬷千万别将门锁上,再睁眼便瞧见赵嬷嬷端着热气腾腾的水盆子进来。
“小姐该起了,听说给太子讲学的潘太师提前回了都城,今日起便要在东宫设学,第一日莫要迟了。贵妃娘娘去陪陛下用早膳了,嘱咐奴婢照看好小姐。”
华清宫距离太子的东宫仅隔了皇后的翊坤宫,但还是有些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