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抗战之兵王出击> 第九百一十一章 欺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一十一章 欺瞒(1 / 2)

不过,有了大汶口的教训,鬼子大队长还是决定派中队去剿灭那些胆大包天的土八路军,自己则留在了了望塔上观察战况。

第二中队中队长田代一郎带着自己的部队从北集坡镇溜了出来,绕到了铁路线上,准备给八路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田代一郎怎么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天罗地网,原本打算把整个第10旅的主力都困在这里,没想到只有一个中队的人来了。

当田代一郎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射程,正准备下令进攻时,一发子弹正中他的胸口,将他的灵魂送回了日本。很显然田代一郎的嚣张已经引起了八路军的注意,所以毫不犹豫的开枪打死了他。

日本人不愧是正规军,临危不乱,第一中队队长立刻接过了指挥权,指挥着士兵们拿起机关枪,开始扫射。

当枪声响起的时候,那些正在破路的日本士兵们立刻停了下来,借着铁轨的掩护,趴在铁轨上向日本人开火。

夜色中,机关枪和掷弹筒的阵地十分显眼,八路军人多势众,为了逼真,李玉只让三挺轻机枪同时开火,集中火力,对着鬼子的机关枪和掷弹筒就是一通狂轰乱炸,

硬是压制住了鬼子的攻势。

鬼子士兵们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八路军的埋伏,好在土八路军人数虽多,但是火力不足,没有大炮,没有重机枪,而且夜晚能见度也不高,所以土八路虽然包围了皇军,却也奈何不得。在这样的情况下,鬼子小队长不得不不断地向队长发出求救信号。

大队长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土八路军就是游击队,只要他们带着主力部队以及步兵炮,几炮就能把他们打得落荒而逃。

于是,鬼子大队长留下一小队鬼子在北集坡固守阵地,自己率大队人马杀向八路军,殊不知一脚踏入鬼门关。

接下来的战斗就不需要多说了,当日军的主力部队赶到的时候,胡大力立刻下令让两个炮兵旅的炮手同时开火。一轮齐射之后,鬼子的步兵已经被打的不成人形了,当步兵们再次开火的时候,战场上一片死寂。

北集坡站的战斗结果也是注定的,以多打少,随随便便把敌人打趴下了。

在北集坡鬼子总部,张韬发现了日本驻防部队的军官名单以及一台完整的电台,密码本完好无损,就连水野安的命令也完好无损。

张韬欣喜若狂,立刻找来一名通晓日语的电报员,让他熟悉了日本人发来的几封电报,然后以水野安的名义向第2集团军总部发去消息,说大汶口驻守部队的主力在北腾扫荡完毕后已经返回。

与驻守在大汶口的铁路守备部队合围,将进犯的土八路击退,目前已经恢复当地的秩序。

报务员有些不解地告诉张韬,每一个报务员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样,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北集坡驻军用电台向第2军发消息,这不符合逻辑,很快就会被日本人识破。

张韬笑道:“不管对方信不信,反正就这么发出去了。如果第2集团军司令部问我们为什么不用独立第10旅的电台,就说我们的电台坏了。而且,这个第2军团的传令兵又不是什么厉害的人,能不能识破我们的手段,很难说!”

如此大的动静,要想瞒过济南的第2集团军指挥部还行,想要瞒过界首站和磁窑镇的鬼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韬又派了报务员去通知其他地方的日本人,说水野安旅长率领第10旅的主力部队已经在泰安城外歼灭了八路军的游击队,死伤五千人。

目前

从泰安到大汶口的铁路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治安,并下令两处驻守部队严加看守,以防中央军来袭,从而保证铁路线的安全。

给鬼子各部队发完电报之后,张韬又向陈天民发信,汇报了缴获日本电台的情况,并对自己的处理情况进行说明。

事实也正如张韬所预料的那样,日本第2集团军总部接到电报后,一名参谋立刻将电报交给了东久树将军,东久树将军看完电报后,淡淡地说道:“我就说嘛,清剿北藤不可能全军覆没,你看他们不是回来了吗?

“一个土八路,怎么可能灭掉一支大队?如果八路军的主力在这里,那还有几分可能。那些乡巴佬的枪怎么可能占领大汶口?”

言毕,东久树中将命人发电给华北集团军总部,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当然日军还是知道了泰安的具体情况,不过知道的时间的确很迟了,直到第二天才发现了不对劲。事情的起因是津浦路列车停运的原因被报告,引起了东久树将军的注意。

整场战役结束之后,胡大力与徐利民联名向陈天民发了一份报告,报告了大汶口与北集坡的战况,并下令全军全力突围



陈天民此时还在龙廷,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不只是军务,还有根据地的各种事务。虽然有专人负责几项主要工作,但在陈天民看来还是要尽量把各项工作做得扎实一些。

同时徐州已被日本人从南向北两路大军包围。日军第14师已向濮阳进发,即将渡河南。

在山西战场,日本人抽调兵力之后,暂时采取了战略守势,忙于整顿被占领地区的治安状况。

可惜现在的情况和历史上的情况大不相同,八路军的战果摆在那里,中条山上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晋绥军在日本人的扫荡下虽然损失惨重,但也不是需要从黄河上逃走的局面。

三个主力师又进入山西战场,粮草弹药都不缺,自然是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