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沈城的气温急速升高,树上的柳絮漂浮在空中,扰得人情绪烦躁。下班时间,依念随着人潮走出厂门,在收发室窗口又被喊住:“小依,等等,又来信了,还挺勤的。”
依念伸手接过厚厚的信封,向窗内的师傅道了谢,便快速向厂外走去。太阳此时已经移至正西,灼人的热度烤得人的半边脸生疼,依念已经顾不上这些,顺着厂区的大墙疾步向北,她的心早已飞回了家,帆布兜内跃动的信封好像随时要扑进她的怀里,向她述说这“八千里路”的归心似箭。
依念进了父母家的院门,径自向西屋自己的小套间走去......
“小念,有封信......”
“啊......”依念头也不回地钻进自己的小屋,信不就在自己手里吗。
依云望着连个背影都吝啬留下的妹妹无奈地冲屋内摊手:“我这话还没说全她就知道了?大姐来信她怎么知道的?”
“好像你俩说的不是一回事儿,你没看她刚才急匆匆地进屋了吗,没准是小川来信了。”张庆和一边摆弄自己的渔网一边撇了一眼依云。
“不对呀,小川上礼拜不是刚来过信吗。”
“那就不行再来?人家小两口新婚,那不得有的是嗑唠啊。”
依云笑着白了张庆和一眼,“就你明白......”,遂抬步跟进了西屋。拐进小套间果然见依念在看信,厚厚的一打信纸铺在小炕桌上,依念鞋也没脱,侧身坐在炕沿边,双臂平放在桌面上看的聚精会神。
依云抬腿刚要悄悄退出去,依念头也没抬地叫住她:“你是不是有事儿?”
依云笑着调侃她:”你这丫头后脑勺长眼了?”
“还别说,我这耳朵灵着呢,一心能三用。”
“嗯,这个我信,以前听大李明说过,你在厂里算账的时候都是双手打算盘,她还跟我说过,你统计单据的时候右手拨算盘珠,左手一页一页翻着单据,手都不带停的,右手算盘上的数就出来了,真这么厉害呀?上学的时候看你打算盘挺快,没想到能快到这个程度。”
“这都得练,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打算盘的。”
“这个我知道,可也不是谁都能练到这个程度的......”
“这就看他想不想练了,或者说练到什么程度就满足了。”
依云点点头:“嗯,还真没几个能做到的,像我肯定就做不到。”
依念噗嗤笑出声:“你还真好意思说,让你看个报纸都懒得看。”
依云在依念后背轻拍了一下,“乐意。”眼睛却看向桌上的信纸,“小川又来信啦?这可够勤的,不是说西藏到这里要半个多月才能收到吗......”
“上次他就说过一周后再写第二封......”
“那你先看,不打搅你们小两口精神约会了,一会儿过来,跟你说个事儿。”依云说完转身出了小套间。
依念的注意力再次移回信上,阚江川的讲述仿佛在她的眼前呈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那些有别于内/地的异域民俗和风貌,以及身处雪域高原的解放军官兵们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兵/种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共/和/国/军/人,没有他们的千里奔袭,无悔戍边,哪会有后方万里山河的和平无虞。
军人的职业注定了他们的铁血丹心,同时他们的内心也会保留一块最柔软的地方,这是他们为自己的爱人、家人所留。大爱忠于国!小爱忠于你!举头是高天流云,回眸你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军人!
依念的眼睛有些酸涩,她不是个爱掉眼泪的女孩儿,但还是被信里的汽车兵给震撼了。
收起信,依念转身出门去了东屋,见依云已经开始摆桌,遂一边给大伙盛饭一边问:“啥事儿?”
依念妈捞过放在炕里的信递给依念:“你看看,这是你大姐来的信......”
依念愣了一瞬,伸手接过已经拆开过的信,信上的字迹很工整,写字的人最起码是个初中生,自己家大姐没念过书依念是知道的,这一定是大姐的大女儿来来写的,这丫头应该是个大姑娘了。信里的口气是大姐的,大意是自己的大女儿今年初中毕业,但是因为当地受灾,学校被迫停课,孩子不想辍学,想继续念书,问父母和依云这边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让孩子继续念书。
大姐还说,本来自己想着一个女孩子,念这些年书也够了,都十六了,就算现在下地挣/公/分也不算太小,可是孩子老师说这孩子书念的不错,下地干活太可惜了。孩子自己倒是挺懂事,虽然没有书读挺遗憾的,却又不忍心让父母为难,毕竟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环境都不允许。
知道孩子的心事,大姐跟大姐夫商量后才发的这封信,想让大家帮忙出出主意,看能不能让孩子再来沈城念两年书,学点儿什么。之前孩子小的那会儿,因为下面的几个弟弟都小,照顾不过来,依念妈就让他们将大女儿送到沈城念小学,一直念到四年级结束才被父母接回老家,现在这孩子的户口还在沈城呢。
依念将信放在炕上看向一家人......,当年父母带着他们逃/荒到沈城的时候,大姐因为嫁了婆家,就没跟着出来,好在大姐夫一家老实勤恳,日子艰辛倒也挺过来了,大姐这些年和父母都有书信来往,因为大姐、大姐夫都没念过书,信是求别人写的,后来大女儿回到父母身边就可以代笔写信了。
依云坐到炕沿上对依念道:“爹和妈的意思是想把来来接到沈城,给她找个念书的地方,你帮着打听打听,看她愿意念什么学校,等毕了业在沈城找个工作,能自食其力就行,总比回到山里干那么重的体力活强。”
依念妈也抬眼看向依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