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月初,宫里下了旨意。
册荆州太守之女沈灵慧为太子妃,定陶驿丞之女孙燕燕为太子侧妃。
凤龄看到旨意人就懵了,饶她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看到孙氏一个驿丞之女竟然被册封为太子侧妃,一下瞪大了眼睛。
那句贞静柔婉,宜室宜家的分量有这么重吗?
还是圣上太看重那揽天下英贤,何拘出身门第的态度?
圣心难测啊。
只是当时她在太极殿为孙氏说的那句话,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如今宫里都在说,是她夸赞孙氏贞静柔婉,宜室宜家,孙氏才得以被选入东宫。
凤龄欲哭无泪,就说不该多管闲事吧,盼这孙姑娘千万是个好人。
不然太子殿下还不恨死她。
她都能想到太子阴沉的嘴脸,必然怪她没安好心,将这家世卑微的女人送进东宫。
不过幸好还有个沈姑娘,父亲是荆州太守,外祖是宣平侯府。
门第显赫,人品也不错,算是给太子找补一点了。
大梁按州郡划分地域,州包含郡,像凤龄的老家定陶郡,便是定州的其中一郡,归定州府管辖,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大点的州有七八郡,小点的只有三四郡。
凤龄的父亲从前是郡太守,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沈氏的父亲是州太守,一般地方官做到顶天也就是这个位置了,除非再兼个什么节度使,什么总兵都督的,但是这都很少。
上一个都督得追溯到五十年多前,世宗在位时,大将军冯创就是兼管益州,并州,登州的三州大都督,威风八面,如今的禁军统领冯祥就是他的后代,只是子孙不及祖宗贤,冯家到底也是没落了。
更不用说沈氏的母亲还是宣平侯府的嫡女,在上京也算世家名门了。
另外呢,康王府,册穆国公之女穆氏为正妃,陈留郡守之女萧氏为侧妃,都是家门显赫,能臣之女。
圣上果然有心有帮扶世子一房,把康王妃感动得一天来谢了两次恩。
誉王府,册通政院参议之女王氏为正妃,并州都尉之女高氏为侧妃。
凤龄看着名册,心想圣上也太偏心,康王府世子妃是国公的女儿,怎么誉王府就指个参议的女儿。
圣旨经凤龄加盖印鉴后,发往中书省,由中书令晓谕前朝。
南宫里,旨意已经传遍了,自然喜的喜,忧的忧。
王姑娘实在没想到自己竟然会中选,还是被选为世子妃。
那可是将来的王妃啊。
就算她从前没有这个想法,如今天下掉个大馅饼砸在她头上,免不得也要笑一笑。
但是一转头,听说高氏被选为侧妃了,立刻脸就黑了下来。
有这么个狐狸精在,将来还能有安生日子吗?
穆国公家的姑娘笑着来和她道喜:“王姐姐大喜,将来咱们可都是妯娌了,要多多来往啊。”
王姑娘也客套的回礼。
旁边围了一大圈人来巴结这些即将成为宗室命妇的年轻女子们。
明明前几日还在一起睡觉,一起吃饭,姐姐长妹妹短。
不过几天时间,就已经天差地别。
那些个谄媚的,嫉妒的,羡慕的眼风,让她们提前看到了权力的好处。
穆姑娘和王姑娘互相客气寒暄,高姑娘也过来凑热闹:“今后还要仰仗两位姐姐多多照顾呢!”
虽然没能成为世子妃让她有些不满,但是侧妃也算命妇,也上皇室玉牒,毕竟是百里挑一的选拔,也算小有所得吧。
空着手回去她可不愿意。
不过日子还长着,这才到哪里呢,等将来嫁过去了,她得宠,她先生儿子,有得是翻身的时候。
最好王氏不能生,她的儿子做世子,这才真正的赢家。
不过这王氏也不是省油的灯,慢慢斗吧,看谁本事大了。
穆姑娘就笑眼盈盈的看着被一同选进誉王府的那两位。
不是冤家不聚头,真是精彩啊,这誉王府将来可要热闹了。
另一边,孙姑娘身边也围了许多人恭喜她,东宫和王府还是不一样的。
太子侧妃,将来至少得是九嫔之上吧。
原先许多看不上她的人,这会子都来人捧人了。
“孙姐姐真是有福气,命里就是要做贵人的呢,将来姐姐显赫了,可别忘了我们一起吃住几个月的情分呀!”
孙姑娘还在云里雾里,大梦一场。
掌教嬷嬷告诉她,她是因为得了崔尚宫青眼。
因一句“贞静柔婉,宜室宜家”的八字举荐才被册为太子侧妃。
叫她要记着这份恩情,记着这个恩人。
嬷嬷对她说:“孙姑娘,将来您就是主子了,崔尚宫对您有大恩,做人啊,饮水莫忘思源呐!”
她感激涕零不敢承受:“我知道,我一贯不出众,又是这样的家世,能被选进东宫,全仰仗崔尚宫大恩大德,我一定记得这份恩情。”
嬷嬷说:“也不能这样说,也是您命里有这份福气,您有大造化,奴婢们就不多说了,今后路还长着,奴婢教导过您几个月,就祝愿姑娘,能青云直上,前程似锦吧。”
孙姑娘含泪相谢。
如今看到那么多的赏赐,金银珠玉,丝绸锦缎,流水一样的送过来,一群人围在她身边道贺恭喜。
她才意识到,她已经成了太子侧妃。
命运天翻地覆。
今后,她就是人上人,莫说是继母,就是父亲看到她也得跪拜。
扬眉吐气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