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二百五十一章、殖民要有新的社会结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一章、殖民要有新的社会结构(1 / 2)

“皇上,大规模的迁徙移民谈何容易,若是搞不好怕也生出不少事端,自古以来,便以安土重迁为传统的。”

林适中说道。

林适中如今已是七十五岁的耄耋老者,曾在很那当南阳府同知,负责该段的黄河治理。

在其任职二十年间。

其所在的河段从未发生过绝堤事故。

对治河颇有研究,如今也特别列席听议,算是作为朱皇帝的“黄河顾问”。

“传统也要分时候,这要治黄河之本,就要沿河建防洪堤,设置泄洪河道,还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些可都要占大量土地。”朱道桦想了想后世的治黄经验,侃侃而谈。

要防止黄河河床进一步太高,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限制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只要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少了,在喝水的冲刷下,把大量泥沙送入大海,就能逐渐把黄河的河床降低,而黄河河床越低,发生水患的概率也就越高!

“朕以为,要治河,便要治本,向辽北移民之事,可以先迁黄河两岸之民开始。”

朱道桦说道。

“皇上,在中原搞移民不难,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这些地方,在本乡吃不上饭的贫民极多,所以若是能开放辽北移民,必会十分踊跃!”

在说话的是另外一名清朝降臣黄钺,安徽芜湖人,是当代颇为有名的画家,同时也在河南当过官儿。

朱皇帝听说过他倒是因为在后世得到过黄钺的书画,所以对这位清朝大臣颇有些映像。

如今也入了朱皇帝夹带,怕是要大用了。

现在大明朝廷南方人太多而北方人太少。

这可不利于团结。

所以现在朱皇帝也从前清的一些北方文人士绅士之中提拔了一拨人,另外还在北方开了恩科,设了北榜科举。

对于朱皇帝来说。

他其实并不怎么在乎南方官员和北方官员谁更厉害的事情。

平衡各地官员数量,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可是关系到朱皇帝屁股下的位置能不能坐得稳的头等大事。

“皇上,辽东本来就有不少熟地,只要够人,随时都可以进行耕种,麻烦的只是辽北的老林子和松花江两岸的沼泽地,要开发出来还真的要废不少力气。”

辽地总督彭浚说道。

“如今辽东有卫所军屯二十三个,每个军屯约有三百户,人口千人左右。”

“海参崴有军屯十三个,规模也差不多。”

朱道桦听到彭浚的而汇报之后,沉吟片刻,而后沉声道:“辽东和海参崴得地都算是比较容易开发的,辽东本来就是熟地,乃农耕之所,只是清廷禁止汉人进入才荒废的,而海参崴靠着海,有大海可以运补,所以也容易立足,但若是要深入辽地,这种卫所制的军屯,恐怕就不太适合内陆了。”

彭浚闻言若有所思,倒是一旁的赵四随后问道:“皇上,卫所军屯以宗族为纽带,以同村同乡关系为基础,能把大家伙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有什么不好的呢?”

朱道桦闻言摇了摇头。

他当然不认为这种结构的社会组织好了。

因为在朱道桦看来。

靠着同乡、宗族、血缘凝结起来的宗族式的村寨,虽然说有组织方便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容易自我封闭、排他的弊端。

换句话说。

在大明能够牢牢控制的辽东,这种宗族式的军屯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毕竟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对外征战的任务。

而在兰芳,这种宗族军屯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大明在婆罗洲的扩张必须要依赖大明朝廷派遣的军队驱赶当地土著,否则光是靠那些嘉应州宗族,怕是再过个一两百年,都无法全占婆罗洲。

而这可不是朱道桦能等得起的!

殖民,必须要打散宗族。

东北的移民屯垦,将会是大明将来在西域,在南洋,在北美洲等地的实验样板。

而这样板要吸取在婆罗洲的经验教训,要搞出一个可以自我管理、集体劳动、人人可从中得利,人人愿意扛枪保卫自己利益的屯田村!

这样的村子。

不是南方那一个个宗族村能做得了的。

“老赵啊,你也是在南洋打拼过的,难道就不知道这同族互为依靠的坏处吗?非一族不用,非同乡不信,兰芳那些大族一直以来就只认嘉应州客家人,如果不是朕以武力征伐,用火枪树立权威,这一盘散沙的兰芳如何能拧成一股绳?”

“相比于兰芳,中原这里的宗族关系更加复杂,而且有些宗族之间积怨深,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其中还有各种教派、帮派的势力矛盾,盘根错节!若是以同乡、同族为纽带,就相当于把这些矛盾再原封不动的搬到东北去。”

“沿海地区还好,再往黑龙江那边去,就有清鞑的残余势力和沙俄的渗透势力了,就那些宗族村庄,能应付得了?到时候难道要朝廷派遣大军来保护吗?那这移民拖边的成本可就高得没边了!”

朱道桦说着,眼眸之中出现了一抹亮色。

他似乎有些思路了,并且在他心中那个组织形式,绝对要比宗族式的村庄有战斗力百倍,千倍!

他想起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