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这么说?”
周婶坐在床榻边,慢慢停下手中动作,头从粗布衣裳里抬起来,看见谢春花点头的动作,眉头拧得更紧了。
谢春花一愣:“怎么了?”
今天武馆休沐,周婶却还是来了,只是不用做饭,比平常晚了一些。
她手里拿了件衣裳,说是二郎长得快,原来的衣裳穿不下了,舍不得丢,缝缝改改还能穿。但一个人闲着也是没事,来找春花唠唠嗑。
谢春花自然没什么意见,反而开心周婶没拿她当外人,两个人聊着聊着,她忽然问起早上的事。
周婶说过来的路上看见陶蓉了,好好的豆腐西施,小脸气鼓鼓皱成一团,杨柳青跟在后面好言安慰半晌,她哇的哭了出来。
谁能惹姑娘哭成这样啊?
想了一圈,也就策哥儿有这本事。
然而越听越慌张,在谢春花好奇目光的询问下,她针线活也不做了,把针别好放一边,到外头瞧了一眼,附到耳边说:“你还记不记得我上回的玩笑话?”
看谢春花茫茫然摇摇头,周婶轻拍大腿:“就……你说策哥儿是不是病了啊?”
“病?我没觉着呀。”
谢春花细细回想,他平常不咳不喘,一顿能吃三碗饭,怎么也不像是哪里出了毛病。
“唉,不是身体上的。”
周婶低声说,“是心病。”
心病?
谢春花穿针引线手里动作没停,面上闪躲:“要真有什么心病,他不愿意说,我们也不好在背后瞎猜啊。”
“他?他哪里懂。”
周婶把她拉到一边,压低声音手一指:“哪有人一二十了还不开窍?莫不是个傻的。隔壁卢大那小子和他一样的岁数,小时候一起挖泥巴,现在都已经抱上娃娃了。他呢?天天就只闷着!”
说到这里,她脸上带了惆怅:“以前别人说他木头,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孩子性格闷点就闷点,咱们也少操点心,但现在……唉。”
周婶话里带了失落,不难听出她对那位西施娘子还是很满意的,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不过她看着赵策长大,也算半个娘,为其操心也是自然而然。自己身为寡嫂,寄人篱下不说,无亲无故,还是不掺和这事的好。
至于周婶念叨的话,耳边过就过了。
午时三刻,日头最盛的时候,虽然这些天慢慢冷了,但晒多了还是有些头晕眼花。
赵策从她这里问过做菜的步骤,前脚刚走,严师傅又鬼鬼祟祟、步伐匆匆地出去了,像是在防着谁。
这家子真古怪。
谢春花在里头看得真切,满腹狐疑地推开门,把洗过脸的水往门外泼,透明晶莹的水珠溅起,哗啦啦地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啪”的在灰色的地砖上留下一圈深色水渍,又不安分地晕染开来。
正要回屋去,忽然听见周婶在后边喊她:“哎!”
谢春花回过头,看她手里攥着什么,朝自己勾勾手,显然是在示意自己过去。
“周婶?怎么啦?”
“来来来,看见这个没有?你晚上把这里边的东西研碎,撒进策哥儿的碗里。”
阴凉处,周婶递过来一个鼓鼓囊囊的荷包,谢春花接过来,好奇打开瞥一眼,里边塞满了碎花瓣,花尖泛白,被剪得碎碎的,叫不上来名字,有些迟疑:“这是什么?”
“嘘!”
周婶赶紧侧身一挡:“这是药,能治好策哥儿的病。”
“药?哪个郎中开的药哇!”
“不是哪个郎中开的,这是别人教我的偏方。”
她话语一顿,“啊,你千万别说出去,那孩子倔得很,要是知道了一定不愿意吃了!这花已经晒干了,碾出来的粉末无色无味,只要你不说,他吃下去,病就好了。”
谢春花皱着眉头,凑近闻了闻,一股令人炫目的浓郁香气在鼻尖漫开,绵软得像新剥的茧,却有些昏沉。
她抬起头:“严师傅知道这回事吗?”
周婶:“老严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里顾得上孩子?你要问,他肯定觉得没什么,这心病可耽误不得。”
如此说来,她倒是记起来了,武馆的学生平日是赵策帮忙在带,严师傅却一天到晚见不着踪影,这是在忙什么呢?
“嗯……”
谢春花皱着眉头应下。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
只不过村里没有郎中,要看病只能到镇上,去一次又要花许多钱,小病小痛不如挨过去算了,村里老一辈总是会有神奇的偏方,而这些偏方有的只是求个安慰,有的却是出奇的好用。
因此她对偏方倒也并非完全不信,可这到底不是用在自己身上,求稳一些总不会错。
周婶走后,谢春花从后边探出头,把荷包小心翼翼揣怀里,也跟着溜了出去,装若无意地掉了个头。
她的目的很明确,去药铺里找个郎中问问。自己不认得,郎中总认得吧?
而且周婶的态度有种说不上来的怪异,似乎非常不想张扬出去,唯一知情的还是身为外人的自己,看得出来她救人心切,但自己实在不好越俎代庖。
周婶又不想让严师傅知道,那自己问过心里清楚了,也放心些。
回春堂里这也不远,谢春花在牌匾下站定,她看不懂上边苍劲有力的字迹,却认得里边的陈设布置。
柱上贴了对联,可惜她不识字。往里边探一圈,苦涩熏人的药味便扑面而来。
坐诊台郎中不在,只有一个药童在给人抓药,她把药方摊开展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