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正月可以说是农家最清闲的时候,苗老太便利用这个机会走门串户,把宋老六征婚的消息给传了出去。 宋家马上要盖砖瓦房,且宋家还能给出十两银子的聘礼,这在周边几个村子来说都算高的了,如果家里真有什么适龄的亲戚介绍给宋家,也算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村里人对于宋老六的婚事还算上心。 不过宋老六今年已经十八,这婚事肯定是等不得,今明年肯定就要成亲。 但是吧,双集镇附近这一片都流行定娃娃亲,姑娘家一般十一二岁就定好了亲事,十六七岁就出嫁了,现在要找一个十六七岁还没有嫁人的,一时之间还真不好找。 苗老太也知道这个事情有些难办,于是除了找村里人以外,还特意去隔壁村找了媒婆,把这事儿拜托给专业人士。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老太太把这事儿交代出去之后也不怎么着急,而是开始商量起今年家里的整体安排来。 首先要决定的便是养鸡和喂猪这事儿。 往年宋家都是喂两头猪,养二十只鸡,苗老太说今年家里少了两口人,这个数字是不是得少点儿,但钱氏却是坚决反对。 “娘,就少两口人而已,怎么就忙不过来了? 养猪不过就是早晚出去搂把子猪草,养鸡更简单,菜园子里多种些菜,顺带捎上它们的口粮就行,一点儿不费事。 要按我说的,今年就该多养些鸡,养它个三四十只的,反正又不便宜外人。” 以前家里养了鸡,下的蛋也好,杀的鸡也罢,多半都进了苗家人的肚子,所以钱氏一直犯懒,总叫嚷着忙不过来。 可是现在,她家两个孩子每天都要吃鸡蛋,有时候她也能搭个边吃两口,于是就觉得家里得多养几只鸡,孩子们有鸡蛋吃不说,隔上一两个月的,全家都能喝口鸡汤。 苗老太却是有些犹豫:“咱家还有十二亩田呢。 今年家里孩子,无论大的小的都读书去了,可是没人帮忙,全靠咱自己这些人。” 钱氏的性子真是应了她这个姓,只要能赚钱就行。 “娘,您就放心吧,绝对能忙得过来。” 何氏也在一旁劝道:“娘,没事儿的,咱家人口不少了,而且都是肯下力气干活的人,肯定能忙得过来。” 两个儿媳坚持,因此养鸡和喂猪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苗老太掏钱买了两头猪崽回来,然后又跟人定了两窝鸡崽,至于能出多少只就要看运气了。 买了牲畜之后又商量着今年都种些什么菜,各种菜要种多少。 这虽都是些小事,但全家人在一起有商有量的倒也热闹,而且人人都有参与感,挺好! 待将菜种下之后,接下来就该为春耕做准备。 通沟渠,翻地,肥田,这都是力气活儿。 自打进入二月以后,家里几个男人就成天的待在地里,二郎作为一个半大少年,每天也都跟着三个叔叔下地。 女人们也是在家里忙个不停,这会儿就在搓麻绳,留着以后慢慢用。 钱氏手里不停,嘴上也不闲着:“这人呐,还是得成亲,成亲了就懂事了。 你们就看大郎,以前在家里经常见不到人,自打成亲以后,我就没怎么见他出过门,现在更是天天下地干活,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咯! 这可都是大郎媳妇的功劳。” 沈若星被打趣,只能装作一副害羞模样:“四婶,这跟我可没关系。” “哪里跟你没关系,关系大着呢! 我跟你说,这男人就好比那蛮牛,要没人管着指定不干活,但你要给他上了牛鼻绳,他就乖乖听话了。 大郎媳妇,我看你平时对大郎也不怎么搭理,这可不行……” 钱氏还想给沈若星传授一些夫妻相处之道,但是被沈若星以去厨房看火的理由给打断了。 沈若星不在了,钱氏便跟何氏唠起来:“三嫂,你说大郎跟他媳妇的感情是不是不好? 我都没怎么见他们俩在一起说过话。 他们俩成亲以后就分房睡,现在家里又是这么个情况,就算想同房也不成。 哎哟,真是愁死我了。” 何氏不太懂钱氏愁在哪里:“弟妹,他们才刚成亲,小夫妻刚开始有点儿陌生感,应该都这样吧。” “哪里是这样? 就我刚成亲那会儿,四郎他爹恨不得扒我身上不下来那种。 可是你看看大郎和他媳妇,如果不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别人估计以为他们不认识。 你说这可怎么得了?” “也不是吧,我经常看到大郎盯着他媳妇看,只是你没注意到而已。 他们兴许是脸皮薄,不好意思当着这么多人说话,总得给他们一些时间才好。” “哎哟,四嫂你怎么就不懂呢?”钱氏见何氏没有理会她的意思,急得险些跳脚。 她左右看看,见院子里没人,便凑到何氏耳边小声道:“大郎媳妇有多能干,这你是知道的。 我就担心她跟大朗这样疏远,夫妻两人没什么感情,最后散了可怎么办。 你说咱家到时候…… 你就说咱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