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见月(2 / 2)

真有谢家集大成之温润风骨。

这是姜铭行时隔三年再次发出的感叹。

“朕还记得你曾在寂论池上对辩三雄,亦是青衣,精彩绝伦。”姜铭行目光放远,似逐忆旧时时光。

“臣致微不才,荣蒙陛下垂恩。”谢蕴言跪在砖上,冰凉的寒意蹿筋透骨,肩上的伤因叩地扯动几翻,若非用几块厚褥子替了透风的布料,只怕脏污了御书房的地砖。

他跪在那里,是俯首称臣,亦有不卑不亢之态。

姜铭行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即令赐坐。

谢蕴言起身,视线也慢慢上爬,定格在桌上的器物,而后低下头来,垂在地面上。

“爱卿觉得此盂[1]如何?”姜铭行将方盂拿在手中,问道。

“素胎泥雕,浑然天成。”谢蕴言抬头,细细看了几眼,斟酌道。

“这个盂,是朕当时从一庶民所得。”姜铭行眯了眯眼,沉浸在回忆中。

“朕还记得那是正浦三十八年,朕未及弱冠,楼陵饥荒,朕在赈灾途中一个老人予我的。他说这是百年前祖宗陪始帝一统天下时赐给祖宗的器皿,寓意着天下永昌,他将此交给朕,希望朕能以此为度,慎始慎终,保黎民百姓。”

“爱卿,你说这,可不可信?”姜铭行毫不在意盂的粗糙,用手轻轻摩挲。

“论盂,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2]陛下励精图治,日理万机,定能佑芸芸众生。”

谢蕴言顿了顿,继而接着开口。

“若论此言,臣窃以为妄语怪谈,不能信之二三。”

姜铭行很感兴趣地问:“爱卿所言妄语之七八,是什么呢?”

“论其一,始帝待近臣如兄弟手足,又喜以金玉华贵之物为衬,故不会用泥盂赏赐。”

“论其二,泥塑经仔细保存亦难捱百年。而建朝已过两百年。”

“而论其三,陛下当年还未弱冠,当时渊王还是先太子,即使那庶民所言非虚,亦会将此盂献给渊王,而非默默无闻的一名皇子。”

姜铭行像是听见了一个大笑话一样哈哈大笑,然后突然将盂从桌子上拿起摔在地上。

盂在砖上破碎,碎片飞到各处。

乌泱泱跪了一地的人。

“陛下恕罪。”谢蕴言跪在地上,头深深地低着,看着锃亮的地砖上的碎泥盂。

“爱卿何错之有?坐吧。”

待谢蕴言谢恩坐下后,姜铭行才缓缓道出:“那名老人告诉我这盂流传久远,他愿用此来和我换吃食。”

“当代表法度的盂被朕交换回来后,朕经常思考,”姜铭行微笑着说,“法度可以被贸易出去,无非代价高些。可以是一个老人存活的吃食。也可以是更多的权和利。”

“历明三年,第二任皇帝在先朝的律法基础上进行删增改编,编写出一千四百六十五条法律。发行十几万册,名《大朝律》”

“往后以此为大厦,不过在其上另填改补。”

“肃宁五年,国库空虚,肃宁皇帝将田地税改人税。”[1]

“肃宁十二年,人税废除,但较于原先田地税,翻了一倍。”

“历明六年,商户需交行商所得银钱四成。”

“历明十七年,农户土地可供贩卖,世家购买可为原来价钱六成。”

“正浦八年,允许民间购置奴隶以达到农忙收获及时……”

姜铭行倏然住口,转而看向沉默不语的谢蕴言,问:“爱卿,你观之,如何?”

谢蕴言突然想起了三年前的寂论池。

寂论池是济安最负盛名的几家书院进行交流之会,有时在济安附近一座矮山上,有时又在城内的茶馆中。

那是那些诗书文墨海里沉浮的才子们心向往之的乐土,他们以笔写出了对所谓的盛世的讴歌。

现在的骨头中传出来的颤栗,和那天在寂论池和三位大儒辩论礼和法的兼容时很像。

谢蕴言面上不显,袖中的手微微颤抖。伤口亦开始疼痛。他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来,直视圣颜。

“若山河无光,万马齐喑,就改天换地,革故鼎新。”

“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君臣从下午畅谈,直至临近宵禁,姜铭行才放人出宫。

甫一到家,谢蕴言刚准备将伤口重新包扎时,就看见小弟谢延尘火急火燎地原地转圈,口中喃喃。

谢延尘看到兄长,立刻飞了过来,左顾右盼不肯言。

谢蕴言蹙了蹙眉,将周围所有人摒除。

谢延尘终于慌张开口:“郑大小姐跳湖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