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以后,当有记者再次登门拜访,想对李作家年少成名的过往进行采访。李长活礼貌地给登门的女记者倒了一杯热茶,贴心地邀请小女孩进屋坐在沙发上先缓一缓身上蔓延开来的寒气。四目相对,李长活示意女孩不要太拘谨,并开玩笑地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是没有你这么有毅力,这么大的雪天,你一个小姑娘还坚持要来采访我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太婆。我倒是有些好奇,你想从我这儿听到些什么故事啊!”女记者接过李长活递来的茶,低头快速地抿了一口,一时间仿佛是得到了糖的孩子,兴奋地逐渐打开了话匣子。
“李老,我之前曾读过很多你的散文和故事,觉得你将生活中的细节描写的非常到位,形象且生动。您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鲜活,他们的感情与经历都让我深陷其中,产生共情。我此次冒昧地打扰你,是想让您分享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包括你从事写作的缘由、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向更多年轻人宣传一下来自写作的魅力…。”
只见年轻记者赞美的语言像流水车间里的半成品零件一般,不间断的,滔滔不绝,李长活有技巧的插话道:“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读一些旧文章,其实也没什么,我呀还真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推销保险的,你想不想听一听?”小记者一听,马上如小鸡啄米般疯狂点头,并打开录音笔,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准备记录起来。
李长活看她如此表现,便慢慢地述说起来:“说起来,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年纪不大,向我推销保险的小伙儿。机缘巧合之下我也觉得他人不错,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机敏与朝气。”李长活漫不经心地停顿一下继续说:“也如你这般。我记得他一见面就夸赞我说:“李老师,你真是年少有为,这么年轻就拥有了许多当下畅销的代表作,这在业内也称得上是少数中的顶流。能分享一下,您写第一部作品的时候大概是多大吗?”我回答道:“19岁吧,那时候也是写着给自己玩的。”年轻小伙儿接着说:“19岁!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个年纪我还只会和父母撒娇呢,而您已经开始从事文章创作了。冒昧地问一下,您那本登上销冠的《独活》又是什么时候创作出来的?”“大概是3年前吧。”年轻小伙儿又称赞道:“没算错的话,当时您应该正在读大学吧,但您已经用自己的实力给广大读者朋友们带来了《独活》这本有影响力的书,而且它当年还是最畅销的书籍,一般人真的做不到您这个成绩。”紧接着他又继续问到:“那您是以什么为契机,创作了这本书呢?……”
回忆结束的李长活看向面前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的小女孩儿说:“那你猜,我最后购买了他的保险没有?”年轻的女记者疑惑地回答说:“您这么问就是没有购买吧,那您为什么没有购买呢?您不是很看好他,而且你们全程又聊地这么愉快,是因为他推荐的保险项目不适合您吗?”李长活语重心长地说:“人们是喜欢赞美之词,这一点我也不例外,只不过听的多了,由衷地赞美就变成了阿谀奉承,只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你觉得我今天讲的故事怎么样,适合你们栏目吗?”听完缘由的女记者,身体一僵儿,脸色不由地变红了。待她整理好情绪后,方对李长活说道:“李老师,之前是我表达的方式过于激进了,下面我想和您聊聊您笔下的那些人物……。”
所以,李作家讲的这个故事是想告诉那个女记者,也同样告诉我们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赞美之词原本就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只不过若是这个表达的尺度掌握不好,很容易让听的人产生反感,反而没有起到赞美对方的作用。也就是说,表达的方式其实很重要,赞美一个人要么干脆利落,要么就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