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我在大学当校长> 第七百三十五章 院士对学者的诱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三十五章 院士对学者的诱惑(1 / 2)

“之江实验室虽然是省府、阿狸和浙大三家共建的,但是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里面分五个中心,分别研究网络、感知、计算、系统和人工智能,主体是做AI,然后围绕这个主体的各种方向,做的东西基本涵盖了人工智能、光电传感、芯片、通信、大数据、智能算法等。

经费非常充足, 也有各种昂贵的大型设备支持,课题组很多,包括不少浙大的教授,水平还是没问题的。”

听起来似乎还不错的样子,但联想到郑强之前的表情,肯定不简单。

果然, 郑强叹了口气。

“但是吧, 问题也挺多的。

一个是机制的问题。除了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是没有编制的。论安稳不如高校教职, 论稳定不如老牌研究院所,论薪资待遇也不如互联网公司,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一个是风气的问题。山头林立,站队、抱团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不干实事,流程长到难以想象,采购报销占了一半以上工作量,效率低下,内耗严重。

一个是管理的问题。管理极其不专业,分工混乱。很多部门的负责人都掌握在外部兼聘人员手里,导致全职的反而不如兼职的。整个单位不像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更像是某大学几个实验室的附庸,和当时成立的初衷南辕北辙。

还有一个是政策的问题……”

郑强虽然离开了浙大有些年头,但毕竟人脉还是在的,外人不了解的情况, 他还是清楚的。

“既然问题这么多,怎么还有人去?”陈灏问道。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几乎不加班, 955工作制;假期多, 春节14天假期;上班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迟到早退一会也没关系……”

郑强犹豫了下,“没啥压力,比较适合养老吧。”

之江实验室,把高校、企业、研究院所三个完全不同行业的糅合到一起,成为一种很畸形的产物。

陈灏又问道:“那其他地区的实验室也是这样吗?”

“差不多吧。”

郑强思考了下,才道:“近几年各地兴起的实验室,或是以高校为主体,或是以中科院的研究所为主体,遇到情况复杂的,统筹管理就比较麻烦。”

其实不少地方的实验室,说白了就是科学城、科学中心,更像是一个大杂烩。

比如怀柔国家实验室,又名怀柔科学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截至目前已有中科院18家院所入驻,纳米能源所更是整建制搬迁。除此之外,还有国科大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中科脑智创新产业研究院也落户加入。

其他的地方国家实验室也相差不大,都是把一些高校、中科院、企业的科研机构搬迁过来。

明面上看似科研环境和实力很强,可不同来自不同单位,很难整合起来,更像是一盘散沙。

明明问题那么多,为什么国家还在支持?

因为过去的国家实验室,科研经费几乎都是靠国家拨款。

想要大力发展国家实验室,对标美国橡树林、劳伦斯那些的话,需要的经费太多了。

只能放开标准,形成了地方政府+企业出钱,高校+研究院所出成果。

陈灏沉默了。

这种模式好处坏处都有,只要有两三个实验室发展起来了,那就不亏。

“我觉得这种模式不好,行政和科研就应该分开,不能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陈灏还是不太赞同,这样的科研环境不是他想要的。

郑强看了眼陈灏,笑道:“所以,这才批准我们两个国家实验室的立项。”

陈灏愣了一下,随后失笑道:“那看来是我着相了。”

国家实验室究竟该怎么搞,谁也不知道。

是该全盘学习美国还是搞符合本国的特色化道路?

所以,这才给光华大学开辟了绿色通道。

双通道测试!

一个是光华大学以单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为依托主题的专业化国家实验室;

另一个是近些年兴起的地方型国家实验室。

“总归来说,这两个国家实验室的批准立项,对我们光华大学的科研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助力!”郑强振奋得说道。

国家实验室那可是科研的国家队,有了国家的认证,招揽人才也不怕没有金字招牌了。

“差不多这两天就公布消息了,老郑,人事上就需要麻烦你了。”

陈灏眼神亮起光芒,“对外发布公布,开展新一轮的科研人员招聘,要把我们的科研能力提上去,早日摘掉【筹】这个字!”

“好。”

……

“书记,你没开玩笑吧??”

因为任弘教授喊的一声,周围不少研究员都望了过来。

任弘此刻也无暇去顾忌这些目光,而是快步走出实验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书记,你刚刚说得是真的?”

电话里传来一道无奈地声音,“任教授,我知道这很突然,我也没办法,这是中央下达的命令。”

“为什么?!”

任弘不理解,虽然他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可毕竟他在科大工作十几年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