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对陈渊说的开工厂可以缓解地主对农民的压迫的话法十分感兴趣。 他让陈渊多说了一会,然后沉默了一会说:“要是能全国都开这些工厂,是不是就能养活天下所有的百姓了?” 朱瞻基说:“可是粮食呢?工厂开得多了,这种粮的人不就少了吗?粮食不够吃,还是会饿死人啊!” 陈渊说:“我之前说过了啊,远的可以从美洲弄来高产的粮食,近的有南洋的粮食送回国内,这样粮食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可是老是让海外运粮回来,万一哪一天他们不愿意了怎么办?管仲当年干过的事,我可是学过的。” 朱瞻基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经济战。 一开始鲁国盛产一种绢,名为鲁缟。 因为质量不错,所以很受欢迎。 然后管仲就下令齐国禁止自己生产布匹,专门从鲁国进口鲁缟。 这样一来,导致鲁缟的需求大增,全鲁国人全都去生产鲁缟,田地都荒掉了。 当时鲁国人想得很好,我们生产鲁缟赚到钱之后,就可以去别的国家买粮,一样不会饿肚子。 可是却没想到,这是管仲的一个阴谋。 等过了两年,鲁国大旱,管仲趁机又禁止进口鲁缟。 结果搞得鲁国存了大量的鲁缟,而粮食却没有多少。 鲁国国君没办法,只能向齐国请求买粮。 而管仲借着这个机会,和鲁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 这件事就记在史书之上,不光朱瞻基看过,朱棣也看过。 他看向陈渊,想要看看他怎么解决这事。 陈渊笑了一下说:“这南洋不是我大明的国土嘛,陛下下令,他们敢不卖粮食给我们?” “万一哪一天他们自立了呢?” “这好办,打。我们囤枪,邻居囤粮,邻居就是我粮仓。” “我们怎么囤枪啊?” “陛下,这工业是什么?就是能大量的生产一件商品。比如铁器,有了工厂,一年生产几十万件都是小菜一碟。 这造农具的改造武器,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们装备着刀剑和盔甲,再去南洋要粮,他们敢不给吗?” 朱棣笑道:“这就是你的办法?瞎胡闹。” 陈渊说:“臣没有胡闹,这就是事实。只要大明的实力比南洋的强,他们就永远不敢反。如果大明内乱了,那到时候也就管不了外面了。” “是啊,所以要我们自己不能乱。” 大家说说笑笑,一起进了济南城。 进来之后,就发现济南知府派人挨家挨户的通知接驾事宜。 朱棣看了,有些不太高兴。 因为他之前就下发过圣旨,让各地官员不要搞什么接驾仪式,一切从简。 可是现在看来,济南知府明显是没有把他的圣旨当成一回事啊。 “本地官员可恶,把我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陈渊说:“这也不能怪他,就好比上司生日,所有人都送了礼物,只有一个没送。上司也许不记得哪些人送了礼物,可是肯定记得谁没送。 他们也是这样的想法,万一他们真的没搞接驾仪式,被您给记住了怎么办?现在搞了,你虽然不高兴,最多也就骂几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棣带着一丝杀气说:“所以我要好好的处罚几个人,他们才会老实听话了。” “这可不一定,不过可以试一下。” 朱棣找来纸笔,开始写信。 没一会写好了,陈渊招招手,一个暗卫出现了。 朱棣说:“交给杨士奇,让他看着办。” “是。” 这时候大部队还在天津卫,然后杨士奇收到了朱棣的亲笔信。 他在信里让杨士奇写圣旨,把济南知府调去新汉城当知府。 虽然同样是知府,可是济南府和新汉城可是安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地方。 这等于是发配,济南知府在接到圣旨之后,人都懵了。 他问道:“下官这是做错了什么事吗?为何陛下要处罚下官?” 使者说:“陛下是不是下过圣旨,让沿途的官员一切从简,不要搞什么接驾仪式,可是你现在是什么情况,还在搞,还趁机摊派,你收了多少钱啊?” 济南知府的汗一下就冒出来了,他以为自己做得很机密,结果全都让人知道了。 使者说:“就是因为你做的这些事,陛下震怒,所以把你流放海外,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 “我无话可说。” “这就好,你准备一下吧,明天就上路了。” “啊?这么快?我还没通知家人呢。” “不用,路上通知也是一样的。” 第二天,济南知府就被带走了,然后接驾的事就停了下来。 同时朱棣还让使者把这件事通知了沿途的官员。 官员们在知道济南知府被流放的事之后,全都吓傻了,然后全都老实了,没有一个敢拍马屁的了。 朱瞻基笑道:“他这算不算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