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幽寂,朱红的宫墙上,错落着众人斑驳的影子。 此时,夜色深浓如墨,其他地方黑得像是泼了一盆铅漆。 唯独在宫门前,朱棣亲自率领一众达官显贵前来迎接姜星火,这里被宫灯与火把的光芒映的如同白昼一般。 “国师果然言出必践,有古名士之风!” “是啊,能与国师同朝为臣,实乃老夫三生修来的福分。” “国师大人,快请!” …… 隔着一段距离,众人便纷纷恭维着姜星火,各种声音络绎不绝地传来,其中多是洪武朝开国的第二代、第三代勋贵,随着靖难之役的结束,这些人在大明的军界开始变得有名无实了起来,所以才会选择积极向姜星火示好。 再怎么说姜星火所主导的变法,很多政策其实也都是有助于他们再立功勋的,对于武臣勋贵来说,不怕打仗,就怕根本捞不到打仗的机会。 如果是打大仗,在当下这么多新封的靖难勋贵主导了大明的军改的情况下,他们这些旧时代的洪武开国勋贵,是捞不到机会的。 但如果以后对外拓展,有了诸如海外殖民、攻伐南洋,他们反而能捡到机会。 毫无疑问,当他们亲眼见识了这位国师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后,之前对于变法的观望和举棋不定的态度开始有了一部分的倾斜,即便没有加入到支持变法一派,也已经足够让姜星火有了一丝收获感了。 今晚不仅在国子监的生员、教师们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还改变了很多勋贵的内心对于变法的态度,无形中,获取了两股势力有可能的支持。 不过无论心中如何计较,对于这些恭维,姜星火只是微笑点头,并不多话。 在一众勋贵武臣与命妇、宗室女子看来,这位国师脸上带着淡漠的笑容,眼中却无任何波澜,他缓步踏过外桥,径直走到城门前。 徐妙锦从哥哥魏国公徐辉祖的身后探出脑袋,看向了今日白天曾有一面之缘的男子。 徐辉祖同样也在打量着众人所称呼的“国师”,刚才在谨身殿里未曾好好打量,如今看来,虽然只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子。 但他身穿青衫,腰悬玉带,剑眉星目,英气逼人。 此时,他站立于人前,嘴角微扬,神态从容而淡定。 徐妙锦的脑袋里闪现出刚才在宫墙上见到的画面,她清楚地记得,这个男子以一己之力,拦住了汹涌的人潮,并且让那些近乎失控的生员们心悦诚服地退走。 他胸中的学问是如此地惊人,甚至堪称傲视天下。 可是,此刻,这个男子却安静的站在这里,温和的表情里隐含着一丝笑意。 谦尔君子,温润如玉。 这样的反差,真的令人措手不及。 就在徐妙锦愣怔的瞬间,姜星火忽然抬眸,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一般,朝她的方向看了过来。 徐妙锦的脸色唰的一下变得通红。 姜星火看到了她。 她连忙重新躲回哥哥的身后,双手死死揪住了裙摆侧缘的丝绦。 这时候,姜星火向人群前的朱棣行礼道:“见过陛下!” “国师免礼。” 朱棣急忙疾走两步,伸手托住姜星火:“国师不负朕之厚望,今夜顺利平息此事,着实辛苦,且随朕一起回谨身殿宴饮吧。” “国师与朕同辇。”朱棣嘱咐道。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姜星火随着朱棣登上宽敞的龙辇,往宫内而去。 而其他人则是步行跟随在后,浩浩荡荡地往皇城里面走去。 姜星火开口道:“今日之事,定是有人鼓动,不然不至于形成这般规模。” 朱棣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朕已经让纪纲去查了。” 随后,朱棣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杀意,语气阴沉道:“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捣鬼,胆子倒是够肥。” 听闻此言,姜星火挑了挑眉,不置可否。 永乐帝这是动了杀心了,不过姜星火也正想要看看,背后捣鬼之人究竟是谁? 姜星火与朱棣坐在龙辇内,他们的四周围满了宦官,交谈起来倒也方便。 “陛下,按今日之事来看,是时候尽快在国子监内建立一个科学厅了,军校也得提上日程。”姜星火沉吟刹那,建议道。 “国师,你怎么会想到要建立什么科学厅?直接在国子监外另起炉灶不好吗?”朱棣问道。 “陛下,您知道工业时代最缺少的是什么吗?”姜星火反问道。 “是什么?” “是科学人才!” 朱棣微微蹙眉:“哦?此话何解?” 姜星火恳切道:“在一开始,或许还可以依靠工匠和手工业者的灵光一闪,去发展科技,但工业科技到了一定阶段,如果没有成体系人才的话,就算再多的人和钱,也无法让工业科技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而眼下另起炉灶的见效速度太慢,科学的种子已经被我植入了国子监生员、教师们的心中,不如就以‘格物致知’的名义,成立一个科学厅,与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撰厅一起组成六厅,正好与六堂对应。” 说罢,姜星火给朱棣大概解释了一下今晚辩经的内容,这些内容,朱棣也在姜星火回来之前,从先一步返回的宋礼口中得知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