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亲自指挥的登陆部队夺取清化,继而北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把安南人的全部主力和国都同时夺取。 是的,小孩子才做选择,李景隆选择全都要。 这样一来,只要这个规模史无前例的行动能够成功,就可以从军事和政治上,彻底地、一次性地解决安南的问题,不会出现安南军主力溃散导致后续必须要不停地打清剿治安战,也不会出现胡氏父子逃出生天的情况。 那么“全都要”有代价吗? 当然有,那就是富良江北面的明军,目前其实是处于一种不足状态的。 这种不足,既包括了兵力的不足,因为被李景隆带走了福建都司和部分广东都司的兵马;也包括了船只载具等物资的不足,甚至包括了粮食补给短时间内因为运力被分流而无法大规模输送。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东路军的张辅才选择了缓慢推进,等待后方的粮食补给运达,以及和西路军沐晟的同步抵达战场。 张辅的选择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但明军这种战争节奏的骤然转向,却让胡元澄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 就在此时,忽然有亲信来报:“王爷,我方从明国回来的密探求见,据说查探到了明国重要军事情报。” “哦?”胡元澄顿时眼睛亮了起来。 他急忙吩咐道:“叫他进来!” 片刻之后,穿着普通安南百姓服饰的密探进入房间,恭敬跪拜:“参见卫王!” “免礼吧,赐坐。”胡元澄说道。 待密探坐稳胡元澄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你是谁的部下?情报是如何找到的?且细细说来,如果真的是重要情报,本王必定重赏你!” 密探说道:“回禀卫王,卑职是黎大人的部下,此次乃是专门潜伏在江北,负责传递明国的军事机密。” 听到不是直接潜入的,胡元澄愣了愣,但旋即反应了过来,自己却是关心则乱了。 胡氏父子篡国,当然没少搞特务手段,而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些被派遣出去作为象工来探查情报的间谍,肯定是无法直接跑回来的,只是随明军一起南下,然后寻机把情报传递给当地的接头人,而接头人再偷偷过江把情报传回来,眼前的人,便是中间人。 这种做法,也是安南密探的惯例。 胡元澄思索一番后,问道:“可曾知晓明军主力的动向?” “从明军军营里传来的情报是,明军正在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建造舟筏,准备渡江。” “除此以外,明军的西路军在雾鼓山附近蛰伏多日,昨天傍晚,明军正在往山以西的沙滩转移。显然,明军打算东西路军分头渡江,然后再与我军作战。” 听闻这些情报,胡元澄沉默不语。 在他看来,明军的动向越发吊诡了起来。 如果打算渡江,那么为什么要东西路军再次分兵?之前两路明军明明是开始聚拢合流的。 安南军的主力是猬集在一起的,明军从人数上讲,只有合到一起才好发起决战,如果分开兵力,反而容易被安南军各个击破。 明军那么多有经验的将领,不会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说不过去啊难道是明军内部有所不合?” 胡元澄心头浮起了一个想法,但旋即就被他甩了出去,明军内部或许会有不合,但绝不会表现为在这种关键时刻分兵,这是兵家大忌。 “好,你退下休息吧。” 随后,胡元澄召集安南众将,把情况跟他们说了一遍。 “诸位,伱们觉得呢?” 被判处戴罪立功的胡烈,此时发声道:“卫王殿下,末将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诱饵。” “诱饵?” 胡元澄有点惊讶:“明军的主力就在对面,为什么要设计诱饵?” “张辅狡诈,从他攻克三关的办法就能看出来,面对强攻难以得逞的时候,他肯定会耍诈,把西路军佯装分开,引诱我军去吃明军的西路军,然后再反过来包抄我们,应该就是他的想法。” “胡烈,你怕是被人吓破了胆子。” 另一位安南军将领觉得胡烈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他分析道:“末将觉得,明军或许聚集在一起粮食有些难以为继,毕竟从北面运粮食,过了鸡翎关就要走山道,这几条小路都不好走,而且我军早就预料到了需要坚守富良江,提前做了防范,因此,江北周边的村庄里的民众,早就被疏散走了所以即使明军掘地三尺,也不见得能获取太多粮食做补给,而明军足足二十万人,肯定要分兵靠近不同的补给线来就食,这种分兵只是暂时的,等明军的后勤辎重囤积起来,他们就会重新合兵一处。” 胡元澄到觉得此话在理,应该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毕竟安南国早有准备,而且富良江以南都是平原,也是安南的膏腴之地、精华所在,人力物力都很丰富,也早就做好了仓储准备,所以才能做到把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而不用担心饿肚子,但明军远道而来,补给线还没建立完毕,确实有分兵就食的可能。 可胡元澄还是心里觉得不踏实。 没有为什么,就是感觉。 就在这时,胡元澄忽然问道:“潘麻休的部队到哪了?” 潘麻休率领部队南征占城国,听说本来很顺利,但后来遇到了明军远洋水师登陆的阻碍,导致被迫留下一部分兵力退守横山关,然后主力北返前来支援正面战场.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