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皇后在洛阳赏花、泡温泉、游园、泛舟、礼佛,玩了一月后再度返回长安处理朝政。
超乎皇上的想象是,他眼看皇后的肚子一天天变大,每次都认为她不能再继续了,真得休息了。然而皇后却凭借超强耐力,始终稳坐帘后,没落任何下一个朝会。就一直挺着肚子听政,硬生生捱到了生产那天。当真是那种拥有一点儿阳光就能灿烂的神人。
好在皇后整个孕期之间,国内再无大事发生,一切安稳。
外交方面倒是有两件大事,幸而最终都没能掀起大风浪。
一则,吐蕃、疏勒、弓月还在眼馋李唐在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取的巨额利益,再度联合起来围攻于阗。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将军曹继叔将其击退。[1]
二则,皇上出于扩大自身利益的目的,外派使者传令,命熊津都督、百济郡公-扶余隆与新罗王-金法敏释忌会盟。遭到金法敏方拒绝。[2]
闻此奏报,皇后趁机再次提出,百济故地的处理方案不妥,非长久之计。若想经久为自己所用,则应该要么派自家的文士、工匠、营田大使前去教授汉语、传播文化技艺、做同化工作,要么将当地居民分散至中原各州进行同化。这样执行的话,金法敏便无力再觊觎百济,也不用强迫他会盟了。强压容易反弹,对我方其实不利。
这是她第一次在朝堂开口,之前在后宫她也提及过此事,当时直接被皇上以女人哪懂边事为由拒绝。如今境遇有变,朝堂上人多,她希望观点能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
毫不意外,皇上再次反对,让她不要操心边事。而朝臣竟然也没有一个声援她的。她不由得心中吐槽,真是一群目光短浅的废柴。
金法敏和百济有仇,这样做明显会刺激他。兔子急了都会咬人,更何况是一个国君。如此一来,他反击李唐只是时间问题。
十三年前,百济攻陷新罗重镇大耶城,金法敏的妹妹死于那场战乱。金法敏和父亲金春秋从此对百济深恶痛绝,立志要消灭百济以报国仇家恨。但新罗实力有限,单靠自己无法成功,只得对外求助。[3]
时新罗、百济、高句丽三者的统治区域呈三角形分布,两两接壤。
新罗便先求援于高句丽,可惜被拒。继而无奈求援于远方的李唐王朝,促成了唐罗联盟。[4]
唐罗联军灭亡百济后,百济太子扶余隆投降。金法敏令他跪在自己的马前接受羞辱。其后,扶余隆前往洛阳居住。皇上下令将百济故地分为五部,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并选取百济归降酋长担任都督、刺史、县令等职进行统治。[5]
而新罗方也想占领这块土地,对此分配十分不满。但迫于实力问题,只得接受。
那时候,皇后第一次提出反对意见,只打不治,后患无穷,可惜无情遭拒。
不久,百济发起复国运动。皇上派扶余隆镇压叛乱,扶余隆由此与金法敏成为联军。胜利后,皇上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百济郡公。扶余隆得以统治故土。[6]
此前不久,皇上宣布新罗为鸡林都督府,任命金法敏为鸡林大都督。[7]
这之后,更是要求二人尽释前嫌,发誓互不侵犯。[2]
金法敏对此更为反感。唐罗两国明明是同盟,凭什么最终胜利果实全部归李唐,他们新罗反倒像个战败者一样,待遇竟然如同李唐内属国一样呢?
于是他直接提出停盟。双方关系空前紧张。此时便是皇后二次发声无果之时了。皇上最后决定发文责备。
侥幸的是,最终,金法敏想到他还要借助李唐的力量来平定高句丽、统一海东。只得卧薪尝胆,暂时答应会盟,极不情愿地与敌人扶余隆在熊津立誓,免去一场战争。[8]
两件事末了都有惊无险,但祸根还是埋下了。
皇后无奈,但也只得等将来自己称帝之后再进行改造。
不久之后,她如愿以偿生下了小公主,高兴极了,给女儿取名“朔”,取新月初现之意。
她的取名法则是这样的。她自己的表字是“明空”,所以喜欢将“日”字放在儿子的名字里,将“月”字放在女儿的名字里。
除了李弘。
李弘这个名字是为了应谶当王。那会儿她还是昭仪,但是她已经想要皇后之位。当时民间一直流传“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即太上老君将化名李弘称王。为了应那个传言,她便让长子叫了弘。不过弘也有光大的意思,跟她的字也还是有一丝联系的。
所以她的儿子名为“显”、“旦”。她的女儿名为“望”、“朔”。“望”是她那个早夭的长女的名字。
像李贤那种大众名,显然不是她的风格。而且她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取读音相似的名字。她要是已经有了个叫“贤”的孩子,就肯定不会再让另一个孩子叫“显”了,那样容易叫混,唤人的时候孩子也容易听错。
不过李贤不知道这些事,他觉得母后比父皇厉害,便仿照皇后的字,为自己取了表字“明允”。武顺当然不愿意儿子的字和其她女人相似。便仿照儿子,给自己取了“明则”为字。
皇后当时就很无语,觉得那对母子真是讨厌,那么爱模仿她。
不过那些都无所谓了。现在的重点是,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女儿,不能平平淡淡的过去。她要将这个日子载入史书。
她算了一下,女儿百天的时候,刚好是春节,而且“朔”字就代表着初一,这些巧合恰到好处,她欣喜异常,相信女儿定是得天命之人,说不定将来能继承她的皇位呢,简直是太棒了。
她要想办法在这个春节办件大事,以便史书收录。
她想到了封禅。
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