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亦有。
自那之后,李沅真想起来便要笑他一阵。
那时她的表情倒是和此时一样,满脸揶揄。
“不记得。”他赌气道。
“你这语气,可不像忘了。”她倚在连廊的雕花柱上,“快走两步,今日让你见见它。”
见它做甚?
若能选择,他连它的主人都不想见。
偏院马场修缮得甚好,草料与御马相同,还有小厮专门看护,雀头生生被养肥不少,从前遍体的精肉,现在看着已不甚壮硕。
李沅真捋着雀头背上的毛,感慨道:“雀头已经跟在我身边十四年,按人寿算,是匹老马了。”
崔玚顺着看过去,李沅真已经给雀头戴好辔头,她握着缰绳,牵它出马厩。
“走,跑一圈,我府上骏马,随你挑。”她跃上马背,先出了偏院,小厮早早侯在院门前,为她开门。
崔玚随意挑了匹黑鬃马,追上去。
他们自朱雀街出城,到城南郊野跑马,明德门是最先开的城门,一路南去,街上越来越多进城的商贩,络腮胡子的粟特人坐在约有丈高的骆驼背上,边走边舞着手里的琵琶,驼铃在喧闹的天街上,亦清晰可闻。街上顽皮的小童,绕在骆驼周围,随着驼队往西市去。李沅真紧紧缰绳,放缓马蹄。
她长到十三岁,才随阿爷回了长安,那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大戚的物阜民丰,国力强盛。
她在凉州时,阿爷常与突厥人交战,突厥士兵各个勇猛异常,但大戚仍旧胜多败少,尽管如此,突厥还是屡屡犯境。
她不解,问阿爷,阿爷揉着她的脑袋反问她:“九官觉得,他们为何?”
“他们想要我们的牛羊和粮食。”她答道。
阿兄不认可她的回答,反驳道:“他们是想要我们的土地,如此就能在这里畜养牲畜,种植庄稼,一代复一代,子子孙孙尽可温饱。”
“于长远看,晨风之解更准,但他们发兵时,想的也仅是一夕温饱,所以九官说的也无错。”阿爷的话里满是慨叹,“自大戚初年始,每至冬时,一岁寒过一岁,突厥地旱干冷,稼穑难成,五谷不登,畜牧的牛羊,也因天寒难以成活。而仅一关之隔的我们,国富民安,百姓不为明日饭食发愁,他们自然想要来夺。”
“那我们不与他们打仗,不行吗?”
“不行啊小九官。”阿爷捏着她的脸,“他们攻城,作为大戚将士,就要拼死守卫城关,若他们攻进来,是要杀人的。”
那时的她不懂,直到后来开蒙启智,与阿兄一道习读兵法,她才明白,除穷兵黩武的上位者外,无人喜征战。
北地民谣多唱:“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②
实在讽刺。
大戚与突厥的战事,至阿力冉降戚,明仙公主远嫁和亲,才算暂歇。
明仙公主,是永王幼女,她们的阿翁③是同胞兄弟。为和亲之事,晋封了公主。
十二岁的李沅真,还未见过这位堂姐。阿爷说,她要自凉州出关,嫁去突厥,嫁给那个年近半百的突厥王。到时她能见她一面,此生唯有此一面。
大戚国强,却总爱送公主和亲。
她甚是气恼,言阿翁软弱,被阿爷罚禁三日。
和亲之事,是为固边防患,以上御下的姿态,牵制异己势力,于国于民,皆是喜事,可又有谁为和亲公主想过?
时至今日,她仍对和亲之事感到厌烦。
真正的盛世,是无需要女子作如此牺牲的。
而今,硝烟或会再起。
她长长一叹:“长安实在繁华啊。”
要一直如此,才好。
崔玚瞥她一眼,不知她为何突然如此。
快至城门口,李沅真转了手腕,使雀头朝最东边城门走。
明德门外即是乐游乡,风光旖旎,雀头踩在新出的嫩草上,顿时兴奋起来。
时值春三月,踏青之人颇多。
顺着初阳渐升的方向看去,是斗花的仕女,三五一堆,解衣作帐,举裙幄之宴,以名贵殊奇之花作比,簪奇花多者为胜。
距李沅真最近的裙幄宴上,胜者是卢宰相家的幼女卢盈,她在宫宴上见过几回,性子活泼得紧。
远处还有放纸鸢的孩童,蹴鞠的郎君,河岸赏春的黄发老者。
长安,就该如此,大戚三百六十州亦要如此。
她快意扬鞭一喝,雀头如箭矢般直冲出去,她自马背上侧身回首,“此去凤栖原约有十里,我在潏水岸等你。”
崔玚闻言当即挥鞭追赶。
四年前没比得过,四年后怎能再输!李沅真如今做惯了公主,出行皆是车辇代步,雀头年也已高,今日之试,他必要扳回一场。
晨云微霞色,照在远望不尽的莽原上,两点黑影在其上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