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就是。
好电影是非常难得的。
质量过硬,又满足大众审美的作品,本身就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甚至在其圈子里评价体系里,它并不是那个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在以【合格】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只存在淘汰制。
【合格】意味着能够满足需求。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电影只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如同廉价的胶布,能用就行。
将【合格】、【不合格】替换成【想看】、【不想看】,结果不言而喻。
以满分100分计,60分即为合格,一部80分的作品和60分的作品都是同等的【合格】,票房上极有可能打成五五开,因为上限就只有那么多。
80分还可能因为优秀与周围格格不入惨遭鄙视。
一分耕耘一分的收获,十分耕耘未必能带来三分收获。
越逼近极限,进步越艰难,近二分的差值就体现在九分的努力上,值得吗?大学生期末考试从20分上升到60分只需要临时抱佛脚苦背几天书,而从90分上升到95分,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可以说每一分都在燃烧汗水。
至少从商业的角度,这种行为是缺乏性价比的,完全可以称之为充值信仰。
商业逻辑是聪明的逻辑,商业只想赢。
要想将收益最大化,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十分耕耘等分为十份。抛开所有变量,只依照小学加减法来计算,那么当每分耕耘都得到一分收获,最后可以得到十分的总量。哪怕其中一半暴死,也会有五分的总收益。而粗制滥造的产品,会让人感觉“是个人”都可以轻松胜任,由于产出数量庞大,甚至会让围观群众产生这玩意特别流行的错觉。
那些真正群策群力,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充满理想主义汗水的作品,一旦突出重围,口碑大爆,往往能够破圈。
破圈后,作品不再依赖其内部的评价体系,甚至也不仅仅是大众的普世价值观,而是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当更多观众慕名而来,票房宛如长鲸吸水、细水长流。一旦经受住时间检验,还能载入教册成为经典。
影片实际制作过程则充满各种变数。
比如适合的演员没有档期,只能找替代的演员,又或是主演片酬太高,导致其他预算削减,效果做不出来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就算了。导演本身水平就烂,脾气还大,其他剧务也是各种摆烂,以至于演绎的故事可能还没有现场真人秀精彩。哪怕以上都HOLD住了,推进中也总会有各种事故导致拍摄延期、预算不足,哪怕最终效果不错,也可能被剪辑得支离破碎,更不要说跟电影专业毫无关系,基本只会看报表的,偏偏拥有最大话语权的投资人了,从前他们还能够迷信专业人士,现在有了大数据支持,喜欢指点江山的爹味已经洗不掉了。
……从立项到收官,中途的变数太多,能够顺利做出成品,而非半途夭折,已经是二八定律中的那个豪横的【二】了。
看到上映的片子,观众充满疑惑,为什么这么烂的片子还能继续拍下去。
导演和演员难道不知道自己在拍烂片吗?
其实我也很疑惑。
他们不知道。
因为在那些人心里,他们是不觉得自己在拍烂片的,相反,他们可能认为自己非常牛逼。
虽然烂片公司只是仗着垄断优势控制了宣发渠道,就好比本国海运发达是因为恰好位于太平洋海运航线,且处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夹板。这是天然的地理优势,所以仅仅靠着关税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要是回到封建时代,根本不存在地理优势。曾经黄金贸易线隶属亚欧板块,长安-中亚-西亚-地中海的丝绸之路,当坚船利炮尚不足以横渡远东-北美西海岸航线进行商品贸易,本国是被彻底边缘化的……因此这份地理优势还要得益于哥伦布的航海大发现,工业革命完成,殖民主义浪潮,全球一体化……
一言蔽之,时代进步了。在风口上,一头猪也能飞上天。
根本不需要太努力,只要躺着就赢了。
但是。但是代表着转折——
要是有人把成功的主要原因归于躬匠精神,并不是赶上了好时代,而是特别会鞠躬才会赢。不仅自己鞠躬,还指责别人鞠躬的姿势不对,发力方式不够仙人,我只会觉得脑子有病。
电影的梦工厂是各种名利汇聚的高端圈子,充斥着【白手套】【洗钱】【包养】【二代目】【COSPLAY】等灵感词汇。
人与人的想法互相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的呈现效果是非常玄学的。
大概率会满足木桶定律,即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组成桶围最短木板的高度。只要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最终会影响到所有人努力的结果。
所以根本不是想不想拍好的问题,而是拍不好。
水平就那样,死活都不行。
粗制滥造的商业之作充满各种虚伪、套路、妥协和政治正确。
故事是缺乏短板的平庸,视听是东拼西凑的精美。在流水化的创作下,创新点已经被用滥了,无论吹得多厉害,其实还是热元素的堆砌。无论包装得多么现代时髦,其内核可能还是个给历史糟粕捧臭脚的辣鸡。
所以稍加引导,虎杖就能很顺利地看出凶手了。
虎杖其实脑子挺好的,性格活泼,聪明真诚又有见地。他只是单纯,不会耍心眼,太容易相信他人,这不能代表他真的是个没脑子的笨蛋。
尤其,讲故事的套路都是相似的,只要大量重复拉片,几乎处处都是破绽和疑点。
总是如此。
“明明已经感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