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要银子,可银库里拢共就那么几个子儿,大多还是抄那些士族的家抄来的……要钱的地方太多,怎么分,是个问题。
虽说大盛实行两税法,田赋分为夏税和秋粮,而很快就要秋收了,秋粮本该有一大笔进账,但偏偏今年中原等粮食大州又均遭了水患,颗粒无收……
偏偏仗又越打越多,再这么下去,一旦财政根本断裂崩塌……
每每想到这种可能,湛侍郎只觉头皮发麻,又要掉头发了。
好在,茶楼内等着他的并非是老师的责骂——
褚太傅是有事相询,问的是接下来要拨给常岁宁的军饷物资之事。
他知道户部手头紧,所以特意来催问,他管不了别处,但他的学生抗倭那是头等大事,他的倒霉学生已经很委屈了,不能再叫她的兵没饭吃。
“老师竟是要问这个……”湛侍郎甚是意外,旋即道:“巧了,此事今日刚有人提醒催促过学生,已经提上日程了。”
“哦?”褚太傅抬起白的眉:“是何人啊?”
(因为上次提到一位书友有关倭寇背景科普,之后我做了许多功课,最终确定下来的设定逻辑是:依然沿用唐背景,唐时与倭国的对战是有史可寻的。文中目前进行的对战,也依旧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冲突,而不是国与倭国海盗之间。
另一点,据资料可知,倭国幕府统治是出现在元宋及以后,唐时倭国内政也几经变动,但掌权的大致还是国主(以及封建地主),此时国主权力并没有被幕府架空。所以,之前设定的【宁宁上一世对战倭军大胜后,倭国天皇上表求和】逻辑是成立的。
文中存在的错误,是偶尔把倭寇和倭兵的称呼混淆了,倭寇一词日渐被视为来自倭国的侵略者的统一代称,但文中不该这么不严谨,所以前面的错误都修改掉了~目前统一一下叫法,今后文中出现的倭兵=倭国正式士兵。倭寇=来自倭国的流寇海盗(至于有说法称,明朝后的倭寇大多是中国人,这一点文中不做求证,因为背景借鉴停留在唐朝)
文中的东罗国,就是历史上的新罗,架空的原因改掉了。
虽然架空也欢迎大家指证,真正有逻辑bug违和的地方我都会查证修改的。文中作战路线,地理背景等都有史实参照(虽然我自己喜欢胡编乱造,但也要有个基本时代逻辑,比如在架空背景里出现阿哥格格这种称呼,不是胡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