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英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将沈穆瑶放在心上。与她的几句对话,也不过是些假客套,她向来不喜欢许宥祖挑选的这个女人。在她眼里,沈穆瑶根本配不上她的儿子,在北平,无数的富家千金和媒婆上来说亲,都被他一一拒绝,并放话,此生只会娶沈穆瑶一人。
往年,他们沈家在北平还有些地位,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沈家还得依附于他们才能在北平继续做药材生意。说到底,沈穆瑶现在背后没什么资本,以后嫁过来也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她坐在这儿,比陆齐瑞更像个局外人,好歹他还能与他们插上话,而自己,却像个雕像一样坐在一旁,自顾自的喝着茶,凉了,也没见有人为她续茶。她便借着去方便的由头离开了内堂。
沈穆瑶坐在后面的庭院里,用手撑着下巴,百无聊赖的盯着院子里的香樟发愣。也不知道,家里什么时候派人来接自己回去,她实在不想继续留在这里,听着他们那些虚伪的寒暄。
他站在院墙的拱门边静静的看着她沉思的模样,心里泛起一阵涟漪,他从小便认定了她,不管见过多少女孩儿,被多少人阻拦,都不会改变他的决心。
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她时,她正与母亲去庙里上香,在人群里一眼便看到了一个身形小小的女孩儿,编着两支小小的麻花辫垂于耳后,上面扎着两个小髻,用红色的丝带绑在髻上,头发与丝带随风而起,一副静若处子的模样,当她转身后,看见她笑靥如花,发出银铃般的笑声,两个酒窝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从那时起,便已对她心动。
“我说怎么半天不见人,原来躲这儿清闲。”许宥祖上前坐在了她的身边。
“反正也插不上话,往那儿一坐,像个活雕像!”沈穆瑶抱怨道。
“怎么不叫我来陪你啊?”他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
沈穆瑶白了他一眼,小声嘟哝:“你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几年都没见父母,应该多去陪陪他们,出来陪我算什么。”
“不出意外,你马上就要成为我的妻子,不得好好和你培养下感情?”许宥祖打趣道。
她看着他胜券在握的模样,心里踌躇不定,始终没有决定究竟要不要嫁给他。她虽然不喜欢眼前这个男人,但他为自己付出的太多,已经没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偿还。就连整个沈家的命运,也在自己的选择之中,若行差踏错一步,恐怕沈家在北平就永无翻身之日,落得任人鱼肉的下场,或许比现在要更惨。
“你当真要娶一个心里没有你的女人吗?”沈穆瑶漫不经心的问。
“我相信在成亲之后,你会慢慢的接受我,所有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许宥祖一本正经的说。
“所以,谁都阻止不了你娶我,是吗?”她追问道。
许宥祖握住她的手,深情款款的望着她的眼睛,回应道“知道吗?瑶瑶,在庙里见你的第一眼,便认定了你,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娶你进门。所以,不论是谁反对这场婚事,我都不会打消这个念头,哪怕,你不愿意,或者沈伯父要悔婚,我也不会放弃,一定会用我的真诚打动你。”
“容我再想几天好吗?”沈穆瑶推开他的手。
“入秋了,院里凉,你若实在不想去前厅,就去我的书房里待会儿,等晚饭,我再来叫你。”说完,便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了她的身上,轻轻了拍了下她的肩膀离开了庭院。
她终于知道自己在许宥祖心里的地位,没有人可以改变他的想法。他的深情,他的付出,还有从小到大的特殊照顾,如同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她,把她整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她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男人,仅凭那根木簪的旧时情缘,与他的情感相比,根本毫无胜算。
沈穆瑶来到他的书房,房间内散发出淡淡的檀香味,侧面的书架上卷着一幅画,她好奇的走上前,将画散开,没想到竟是自己的模样。画纸干净整洁,一点灰也没落,看样子是被人小心呵护着的。
抚养他长大的一个老嬷嬷从书房走过,见房门大敞,便率先朝着那画走去,看见沈穆瑶正在欣赏着那幅画,上前搭话:“原来是沈小姐啊,我还以为是哪个不懂事的下人闯了进来。”
“何婶儿,这书房都是您打扫的吗?”她心神恍惚的问。
“原来是几个贴身丫鬟打扫,自从被少爷训斥之后,都是我来打扫。”何嬷嬷随身附和。
这个老嬷嬷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与府里其他的下人地位不一样,眼界也自然不同。她不会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沈穆瑶,更不会觉得她配不上许宥祖,因为这个女人是他心仪之人,所以是真心实意的待她好,早已把她当成了他的妻子。
“为何训斥?”沈穆瑶细问。
“喏~就是这幅画。当时,那俩丫鬟偷懒,打扫时,没有把画卷起来,让它落了灰,少爷回来之后发现,把她们骂了一通,再之后,就不让人来打扫这间房,后面都是少爷自己整理,我实在看不过去,便把这事儿揽了过来,”何嬷嬷回忆说。
沈穆瑶陷入了困惑之中,自言自语道“我对他来说,真有那么重要吗?”
何嬷嬷笑盈盈的说:“除了老爷和夫人,还有下面那俩小的,没有人比您更重要,当年若不是少爷固执己见,非求着老爷为你们说情,现在........罢了,都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沈小姐,您是个知书达理,洞悉人情世故的女子,一定不会辜负少爷的一番深情,对吧?”
好了,现在连他身边的老嬷嬷都开始给她施压,所有人,都认为——不,大家早已将她看做许宥祖的妻子,在北平,不管她嫁不嫁,在别人的眼里,她早就是许宥祖的人。
她深吸了一口气,假笑的与她寒暄了片刻,便打发嬷嬷离开了这里。四面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