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毛窝子鞋所需的那些材料,在王庄很容易找得到。
鞋底是用木头做的,最好的是柳木,既轻巧还耐磨。那个年代的苏北农村,路边沟底到处都是几十年的柳树,每一棵树都枝繁叶茂,粗度一人都搂不过来。
鞋帮是芦苇草的种子,我们那边叫芦苇樱子做的。村子东南就有一片几十亩的芦苇荡,经过了几场秋雨的芦苇拼了命的生长,只是几天时间就抽出了芦苇樱子。
又只是短短几天时间,芦苇樱子就从最初的青绿色变成了深黄色,从皱巴干硬变成膨大柔软。
成熟好了的芦苇远远望去是一片片金黄,层层叠叠,顺着风摆动着,那是格外的壮观。
麻绳更是随处可见。
有了柳木,就可以先把柳木砍成鞋底的样子,然后就用上了手工钻,用它在鞋底边上每隔一公分打上一个眼。
接着就是用麻绳把芦苇樱子一层层的连在鞋底上。直到连成鞋子的模样。最后就是把多余的边料清除。一双能防雨,踏雪,保温也算轻便的毛窝子鞋就做成了。
把这一套做下来,手把比较快的一个人也大概需要两天时间。
村里做毛窝子鞋公认最好的就是三队的李传祥。据说他一天能做一双。而且做出的鞋子,不光模样俊俏,还特别紧实耐穿。
金海广播过的第二天天还没亮,李传祥就拿着镰刀到了芦苇荡。他要割最好的芦苇樱子。
他到了地方,却发现已经有好几个村里的早起户在那里了。而且每人都割了好几捆芦苇樱子了。
电海看见李传祥来了,老远就开始打招呼“哟,传祥哥来了。你做的毛窝子鞋往金海手里一送,那还有我们的啥事。”
李传祥呐呐的笑了笑说“说啥呢,你嫂子的大姨要两双毛窝子鞋,这不我来割点芦苇樱子。你也来这么早?”
大家互相说着话,可每个人手里的镰刀一刻也没闲着。
李传祥把芦苇樱子拉回了家里,他先仔细去掉多余的秸秆,又分好等级。成熟度最好的,最耐磨损,而且还挡水,当然是最底层。
成熟度适中的,也是最软和的,保暖性特别好,且不磨脚,这是做鞋子的主力。稍微次点的,只能在鞋口封边了。
传祥每年一进秋天就开始准备柳木,提前把柳木要锯成鞋子的大小长方体,然后放阴凉处风干。
柳木的部位也有讲究,最好的是柳树根,越往上越差,柳木锯成块后,可不敢放太阳下暴晒,不然就会发裂。要慢慢阴干。
等柳木干透后,就可以用工具把他做成自己想要的鞋底了。那时候的人好像也没有特别在乎至于尺寸的。大了就多垫些旧棉花什么的。小了就多穿几次撑撑,实在不行那就只能给脚小的穿了。
把鞋底做好样子就开始打眼。那几年王庄的能人把打眼的手工钻都做的异常精致。
钻的主体是木头,钻头是铁棍自己加工的,发动装置就是麻绳,靠绳子的来回转圈,带动钻头干活。就是放到现在,用那种手工钻打眼也是不输于电钻的。
把鞋底的眼打好后就可以穿麻绳了,麻绳要提前在水里泡上个一天一夜,这样才更有韧性。把泡好的麻绳晒干,然后搓成粗度刚好能穿进孔里,大概一米长的细绳。
接着就是把绳子穿进提前用手工钻,钻好的眼里。一根绳子穿俩个眼,绳头都在鞋底上面。
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了,把修剪好的芦苇樱子捻在手里,然后实实在在的用麻绳固定在木头鞋底上,层层叠叠。每一层都要压的紧紧的。
这是最考验手劲的时候,为什么制作毛窝子鞋都是男人的活也是这个原因。
等差不多编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还要拐弯,收口,慢慢的就有了鞋子的样子。最后在把剩余的绳头仔细的压在鞋口,这样就不磨脚踝了。
把这一切做好后,还必须用剪刀把多余的绳头,和芦苇樱子剪去,还要用手把鞋子里面外面仔仔细细的摸一遍,看有没有扎脚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
外行人看到这些,总会以为做这个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复杂。
而对于王庄的男人来说,他们往往是一边编着鞋,一边嘴里叼着烟,跟前放着收音机,还会找跟前的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什么时候该拐弯了,什么时候该收口了,全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距金海广播只隔了两天,李传祥就拎着好几双毛窝子鞋到了大队部。
进到屋里面,传祥把鞋子放下来,“王书记,我做了四双毛窝子鞋,你看看能卖不?”他说起话来很是客气。
金海把鞋拿在手里,看了看说,“传祥哥就是厉害,做的又快又好。”
传祥不好意思的说“有两双是我准备送人的,听说能换钱也拿来了。呵呵”。
送走李传祥,又陆陆续续的来了几个人,也是来送鞋子的,有的一双,有的两双。就连陈有福也拿来了两双。金海仔细的把来的人姓名和数量一一登记好。
到吃过午饭时,已经有二十多双毛窝子鞋摆在金海面前了。金海把鞋子成双的连在一起,装在口袋里,挂在车的后座,就骑自行车向镇供销社里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