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我才没有特意告知你,我看榜下捉婿也不错,你年纪也不小了,该趁机寻一门亲事了。”
康荀道:“大丈夫何患无妻,放榜后还要复试磨勘,才能殿试,我还不可放松,哪有时间想这些事。”
肖翰叹气道:“诶,跟你这一味上进的人在一块,就是半点也不能放松,歇一歇,就好像做错什么事似的。”
“你的天资高,就更应该勤奋,殊不见你前头还有三个人吗?”康荀义正言词道,“切不可像景元、陈修一流,过于看重酒场交际,忘记了读书人的根底。”
肖翰转移话题道:“诶,他俩中了吗?刚刚人太多了,把我挤了出来,榜单都没看完。”
康荀道:“中了,都在榜末,三甲是无望了。还有那日的王用敬,他也中了,一百七十六名。”
“那个王用敬,你是怎么认识的?”
“我同他也不过见了两次。”肖翰便把当初在牡丹楼结识一节说了。
康荀听了那奉家小姐一事,说道:“他也不太知礼数了,才会被一个妇人如此诓骗。这样的人,就是日后做了官,也容易偏听偏信,不可深交啊。”
肖翰道:“他是行事不正,给了人可趁之机,但愿他日后自求多福吧。”
康荀道:“说起来,还是功名利禄诱人心,才生出这许多是非来。一朝高中,变为人上人,封妻荫子,衣锦还乡,何等荣耀。”
肖翰伸长腿道:“这的确不错,起初我读书就是为了显亲扬名,只要我爹娘高兴,我就高兴了。你如今高中,伯母听了,病一定会大好的。就是康伯父在天有灵,也会为你感到欣慰的。”
康荀想到自己的爹,心里五味杂陈,既有高兴又有失落。
肖翰见状,说道:“倒是我的不是了,扯出你的伤心事来。”
康荀笑道:“我是高兴,总算不辜负我爹的养育栽培之恩了。”
“康伯父九泉之下得知,一定会以你为荣的。”
接下来的大事就是殿试了。
殿试在四月,经过了礼部复试,于太宸殿前丹阶前考试。
一众贡士在领护军校带领下进入太宸殿,行礼跪受,唱名领卷,试桌对策。
拿到试卷,大部分人并未立即答卷,而是先仔细思考,谨慎下笔。
因为殿试文章规矩很多,比如字数要在一千到两千字,要规避皇帝(及其前任)名字、庙号等等。
要知道汉字的常用字大约五千多个,这样那样的避讳就要去掉一两千个,这可大大增加了答卷的难度。
还有引用圣人或者是皇帝的话,得在开头部分竖排顶头写,也就是说,考生在答卷时要事先规划好字数,不然考砸了事小,犯一个大不敬之罪就惨了。
规矩之多,要求之严,说多了都是泪。
殿试对策只一日,交卷后由大臣逐卷画押,以防抽换。
清场后,考生们终于迈出了宫门,肖翰看着恢宏的宫殿,巍峨的亭台,突然感觉肚子饿了。
于是同康荀找了个地方吃饭,饭桌上说起今日的殿试。
“自打一进了宫门,我就紧张得不得了,握住笔那一刻手还抖得不行。”康荀道。
“你我都是寻常人,忽进了宫廷,还见到了今上,紧张也是人之常情。”肖翰道,“不瞒你说,我当时生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康荀笑道:“三甲我是无望了,你或许还可拼个一甲。”
肖翰道:“事情还未尘埃落定,一切皆有可能。”
而此时,读卷官正在紧锣密鼓地评卷,在一众考卷中选出了最优秀的十份,贴上黄签,草拟了名次,呈由皇帝亲阅,确定最后名次。
太宸殿内,翰林院大学士等人将考卷呈上,在底下恭敬地等待皇帝示下。
宝座之上,坐着一位老者,正是大庆永熙皇帝。
永熙皇帝看了试卷后,并没有立即点评,目光环视底下站着的众人,问道:“肖翰,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眼熟?”
旁边伺候的大太监贾鸿躬身近前,回道:“回万岁爷的话,永熙三十二年,益阳发瘟疫,就是这个肖翰献的方子,万岁爷还赏了他一百两黄金。”
永熙帝点头道:“想起来了,刘裕昌的奏疏上提过,他的文章也实务济用,是个为朝廷着想的人。”
大皇子齐王道:“父皇英明,这肖翰有经世大才,当为此届榜首。”
永熙帝随手将卷纸搁置,歪在龙椅一旁,说道:“文章是文章,有没有能力不能以此为论。”
三皇子桓王道:“父皇圣明,今日议的是殿试三甲,自然是以文章优劣定高低。”
永熙帝又对大臣道:“你们呢?”
礼部尚书陆本初道:“回禀皇上,臣等以为此中三卷最佳。
一是青州江翰清,此人文采斐然,引经据典,文章精妙,又是此次的会元。
二是凤翔徐国忠,此人乃是凤翔巡抚徐常春之子,自幼便有神通之名,于实务也颇有见解,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最后一位是肖翰,出身寒门,文章所述皆有理据,经济实用,实在难得。
此三人各有所取,臣等难以取舍,还请皇上定夺。”
“景升,你怎么看?”永熙帝又看向大学士孔肃隐。
孔肃隐躬身道:“回皇上,老臣跟陆大人是一样的,都觉得这三人好,难分高低。”
永熙帝坐正了身子,甩开袖袍,笑道:“江翰清的文章花团锦簇,令人读之唇齿留香,他已是连中两元,朕当然要成人之美,再送他一个状元,叫他中个三元,也算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