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汴梁之战一个月后,赵桓,赵佶,还是离开了汴梁,在金陵短暂的停留后,便去了杭州。
名义上,两人去杭州,是巡视。
可实际上,已经做好了迁都准备。
不光皇宫的东西和那帮东西也去了杭州,甚至有在杭州再修一座皇宫的打算。
只不过,对外,不叫皇宫而是叫行宫。
汴梁没丢,赵佶赵桓和那帮主和派却不敢待了,毕竟不是光彩的事。
所以所有的动作都很低调。
在民间的影响,就是汴梁的百姓发现达官贵人少了,杭州的百姓发现杭州来了不少汴梁来的贵人罢了。
现在的宋和金,隔着黄河。
金人上一战损失惨重,一时半会不敢打过来。
而黄河南边的宋军,没有符箓,渡河攻击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属于是找死。
双方就这样陈兵黄河两岸,都没什么动作。
此时的汴梁,作为宋朝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少了些风雅浪漫,却多了几分肃穆。
毕竟,两次大战,第二次甚至让金人杀进城,城内的风气自然有了不少变化。
再说了,汴梁最风雅的那些文人,最爱附庸风雅的那些有钱俗人和那些青楼画舫的红颜们,一同去了南方。
现在的汴梁,是宋面对金人的前线。
有钱的能跑,有权的能跑,越是有钱越是有权越是惜命。
而汴梁一百五十万百姓,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家。
他们靠着汴梁城的买卖生活,走不掉。
即便走的掉,他们大多也愿意留下。
故土难移和对抗金人的意志,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
“皇宫里值钱的东西都运走了。”
“禁军也大多要调动,留在汴梁的,不会超过三万。”
“我就怕他们这一走,要寒了不少人的心。”
须发皆白的种师道站在城墙上,看着这一城的繁华有些感慨。
一旁的李纲,看着城中的车水马龙,笑了笑。
“老种,你看那些百姓可曾寒心?”
“贩夫走卒,日子和往常一般过。”
“官家和一众朝臣走了,城中的大世家走了不少,老百姓不还是该吃吃该喝喝吗。”
“至于寒心,恐怕也早就寒透了,官家如何,他们并不在意了。”
李纲和种师道都沉默了。
谈论的毕竟是大宋的官家,即便这些话是事实,也有些唐突了。
“汴梁这边可用之兵一共有多少?”
种师道问道。
李纲盘算了一下。
“西军的三万人现在都在黄河岸边。”
“种师中和王禀从太原百姓中招募了些人,现在有一万八,在汴梁城巡查,守御四方城墙。”
“虽说禁军也在守城,可各个关键位置,都在他们手里。”
李纲说着看了看种师道。
种师道摆了摆手。
“别看我,我问过他,他只说是国师的安排。”
“你该不会是我让他把持汴梁关键处吧。”
李纲叹了口气。
“现在问题就在这里。”
“禁军顶多留下三万,剩下的都会加强金陵到杭州的防守。”
“禁军你是知道的,就城内这一万八千人,他们都不是对手。”
“当然,我没把他们当敌人,只是这支精兵毕竟没握在朝廷手中。”
种师道冷笑一声。
“在朝廷手里?”
“李纲,你自己想一想,这些年是死在金人手里的将士多,还是死在朝廷手里的将士多!”
“叶国师两次解汴梁之围,在金国境内血战一年时间!”
“朝中那些人不明白,你还不明白吗?”
“要是没有叶国师拖着那些金人,金人怎么可能一年才打来,慢则九个月,快则半年,金人就来了!”
“叶国师带着那些义士,为我们争取了至少三个月时间,然后呢?”
“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既没加强各城的守备,也没有招募新兵,反而把各路勤王的大军解散了。”
“自废武功!”
“北方沦陷,不知道多少百姓身死,汴梁破城,城外添了多少新坟!”
“叶国师杀的那些人,杀的好!”
种师道看着城中的熙熙攘攘。
“现在西军的这些人在叶国师手中,汴梁就守的住。”
“真要是让这些人听朝廷的,李纲,你自己想想,金人下次来的时候,这汴梁还守的住?”
“官家自己都躲去杭州了!”
李纲听了种师道的话,沉默了
作为主战派的主要人物,李纲已经习惯了通过各式在朝堂上解决问题。
可种师道不同。
种师道是西北种家的人。
种家几辈都在西北打仗。
比起李纲,种师道更像是纯粹的武人。
两人都不满朝堂的种种政策,都希望在对抗金人的时候能出一分力,都希望能改变现状。
可李纲心中,朝廷的存在在前,他希望朝廷本身做出改变。
而种师道,在看到有改变的希望后,不论那希望来自朝廷还是别的地方,只要有用,他都会支持。
用叶霄的话说,李纲是个改良派,种师道算是实用主义者。
“有什么好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