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氏赞许道,“最重要的衣和食都考虑到了,很不错。”
“单做这些怎么够,况且你榆城遗孤上百个,你的钱就是杯水车薪,周转不过来。”
赵湛掀开帘子走进来,阿庆高兴出声,“大哥,你怎么过来了?”
“今天先生有事,提早半个时辰下学,听阿朔说你来娘这了,我过来看看。”
花氏叫苏木去给赵湛端一碗热牛奶,再弄点糕点过来。
“我有啥好看的,好着呢。”说着阿庆还站起来转了个圈。
赵湛摸了摸她毛茸茸的脑袋,“不错。”
花氏拉凳子给他坐下,“最近学业可吃力?”
“还好。”
阿庆凑过去问赵湛,“大哥,你有什么好法子吗?”
“就是一点想法,说说也无妨。”
赵湛喝了一口牛奶,顿了顿道,“如何救济应当有一个标准,最好是先去详细了解之后,再针对现在的情况拿出一个具体章程出来。
比如可根据这些孩子的家中情况、年龄、性别、体力等划分救助的级别。大恩如大仇,咱们只要尽力救一时之急就行了。”
花氏满意地点头,“阿湛说得不错,这件事确实得划算一下再定。等下叫玉紫派人出去查看一下是什么情况,晚一点我给你爹送个口信,看看他是什么意思。
至于支出就走公账,用不到阿庆的钱。”
酒楼生意好,庄子上也有产出,加上大姐绣铺给的一成净利,如今也累积了一笔不小的钱财。
支撑一两百个孩童度过这个冬天不算难事。
只要能帮一帮他们,用谁的钱阿庆无所谓,不过对大哥说的‘大恩如大仇’非常不解。
“什么叫大恩如大仇,我们帮助他们,他们还会恨上我们不成?”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如果你给一个在危难中的人以帮助,即使是很微小的帮扶,别人也会感激你一辈子。若你将这种帮助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对方就会认为你是理所应该本应这样。
如若哪一天因为某种原因你没有帮助到他,他便会因此而指责你,甚至是仇恨你。
如果有条件,可以找点活给他们做,省得养成习惯惹麻烦。”
“你大哥说得有道理,咱们是得找点活儿,让他们养成靠上手吃饭的习惯。”
阿庆懂了,朝赵湛竖起大拇指,“大哥,你想得很周到。”
第二天玉紫就把榆城的军户遗孤和家里有困难的孤儿寡母情况摸清楚,一一登记在册。
赵益也递了口信送了一本名册过来。
上面记录了榆城四到七岁的军户遗孤的名字,总共有五十五人。
赵益的意思是办一个军户遗孤学堂,让这些孩子都到学堂去,上午读书下午习武,一天提供两顿饭食即可。
其余的人叫花氏看着安排,年纪大些的可以看看庄子上或者绣纺有没有活可以让他们干,四岁以下的孩童也干不了什么,每天定量发吃的即可。
赵益的口信送来,花氏就开始忙活。
别的事情好安排,吩咐下面的人一一安排下去就好。
就是学堂的事,花氏还真没接触过。
虽然她现在是将军夫人了,但花氏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乡下妇人。
办学堂这么神圣的事情,她是真不知道怎么起头啊。
乌嬷嬷见花氏犹豫不决不知道从何下手,开口提醒她,“夫人,大公子聪慧,不若请他来出出主意。”
将军是个大老粗,不太了解这些,但大公子从小读书,又有名师教导,懂得也比夫人多。
再则大公子知道这件事,相当于先生们也知道了。开办义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先生们应该会主动出手提供一点建议。
不过她觉得花氏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对读书心存敬畏,不敢下手去做。
花氏笑着点头,“嬷嬷说的有道理,等他下学了再派人去叫过来,我们娘儿俩好好商量商量。
要办学堂,得先选个合适的地方的出来。既要能读书,有要能练武,几十个学生一起,场地不能小了。
对了,还有桌椅教具也可以准备起来......”
花氏一边想一边把要做的用笔记录下来。
阿庆得知要开办学堂,还要教人习武,兴冲冲找到花氏,表示要去学堂当个武学师父。
花氏哭笑不得,“你爹说会从军中派人过来教导,你才比那些孩子大多少呀,就想当师父了。”
“娘,你想法有点狭隘了啊,圣人云有教无类,虽然他们就比我小那么一点点,但我不嫌弃他们呀。”
花氏戳了戳她脑门,无奈道,“你这孩子!娘的意思是你年纪小,教不了孩子们。”
“怎么会,我连娘你都能教,还教不了一群豆丁?”
花氏:“......倒也是。”
她都忘了,她的算学都是阿庆教的呢。
阿庆之前还教过村里孩子和家里哥哥姐姐们认字,经验确实丰富。
触类旁通,武学上应该也差不多。
说不定那些孩子更喜欢年龄跟他们相仿的阿庆教授武学。
不如到时候给阿庆安排一点事情做好了,省得老往军营跑。
再养几年,年纪上去之后,就该定亲嫁人了。
“回头娘合计一下,给你安排进去。”
阿庆很高兴,“娘,认字我也可以教,我可以兼任学堂的先生吗?”
花氏拒绝了她,“贪多嚼不烂,你自己课业和事情就够多的了,先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