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赶着骡车走走停停,走了差不多3个时辰,从早上八点多出门一直到下午两点,也就是古代的未时,几人才疲惫的赶到梨树村的村口。
梨树村位于青州县的南边儿,距离沈圆圆他们所住的县城大约二十里。
还未进村就看到地里几名打着赤膊的汉子,身着短褂裤管高高挽起,顾不上头顶秋老虎的威力,汗流浃背的挥着胳膊收割地里的庄稼。
粮食就是农民的命!
这两年雨水少的可怜,全靠村民挑水灌溉,地里的出息最少减产四成。
虽说官府给免了一成粮税,可惜杯水车薪。
早在夏天那会儿,村子里田产少的人家已经出现卖儿卖女的了。还有的人家,家里老人为了给孩子们省几口饭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的。
靠天吃饭的老实人,最盼望风调雨顺。可惜...
“呦,这不是沈秀才嘛!秀才和秀才娘子怎么一起回来了?快,来个小子去跑个腿儿,给老沈家报个信儿!”
几位老大爷在村口老银杏树下抽着烟袋锅子聊闲篇儿。
老银杏树这儿是他们村儿的CBD,信息交流中心。平时大爷大妈们唠嗑说话都会选在这。
虽说这两年旱的厉害,这老银杏树却依旧枝繁叶茂,为树下乘凉的人撒下一大片荫凉。
看到沈清远一家驾着骡车大包小裹的回来,大家都感到很意外。
这沈秀才,虽说考上秀才好几年了,但总共也没见回来过几次。
每每问起来,沈老太太就说她三儿在县里苦读,没有闲功夫回村。问多了,老太太就开始不耐烦的骂人清场。
有看老沈家不顺眼的就在背后偷偷嘲笑老沈太太,说她这是白送了个儿子给亲家,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大,还勒紧了裤腰带供着读书考上了秀才老爷,到最后连家门都登不了几趟,纯是帮人家养孩子的大冤种。
沈家人多少都听过这些闲话,不敢捅到老太太面前找不自在,更不敢跑到县城去找老三。
被娘知道又要骂打扰了老三读书,到时沈老三考不上举人就赖他们。
“胡大爷,您这歇着呐~麻烦您帮我知会个人,去把里正和族长叫到我家去,就说我有重要的事与他二位商量。我这赶着回家,就不与您多聊了哈!”沈清远牵着骡车脚步未停。
可真是累死他了!现在就是撑着一口气在走,这要是现在停下准保他就在走不动一步了。
一路上他们娘仨还能轮流坐车歇会儿,自己可是全程腿儿着过来的啊!没办法他怕自己也坐上去,骡子在承受不住重量翻车。
寻着记忆中的小路往家的方向走,还未到家门口就看见一个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的精瘦老太太正站在门口向远处眺望。
沈老太太穿着靛蓝色的粗布对襟褂子,下面穿着一条土红色长裤,腰间用一条布带绑着。
这古代人也不是都要穿长衫襦裙,为了下地干活方便,很多村中的妇人会选择穿肥大的裤子而不是不方便下地干活的裙子。
“娘,您怎么出来了?在屋里等我们多好,这外头还热着呢,当心中暑!”沈清远想快走几步,却顾忌着手中牵着的骡子,只能人未到声先至,扯着脖子冲老太太喊着。
沈老太太,闺名乔桂花。十六岁嫁到梨树村的沈家,给沈爷爷沈老根儿生了三个大胖儿子和一个大闺女,稳据老沈家食物链顶端的位置多年。
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家里操劳,让才四十多岁沈奶奶黑发中已经添上了银丝,枯黄干瘦的脸上显得有些苍老。
夏至云在现代穿来时的年纪可比沈奶奶还要大两岁,可看着却像比沈奶奶小一辈儿似得。
沈老太太对于三儿子一家的突然到来并没有多少欢喜。
见到儿子孙子是开心,可是见儿子带着一大家子一起带着这么多东西突然回来,总觉得不是什么好事儿。
她才不信儿子会突然改了性子回来帮自己秋收。莫不是在县里闯了什么祸回村避避风头?
“老三,你们怎么突然回来了?这招呼也没打一声又带着这么多东西回来,你跟娘老实说,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沈老太太皱紧眉头连珠炮似得追问,丝毫没理会儿子对自己的关心。
“娘,这儿太阳大,我们进屋去说。我还叫了里正叔和族长爷,等他们到了我在一起说,省着废事儿说好几遍。”沈清远把骡车交给小弟沈清阳,拉着娘的手就要往屋里去。
在现代,自己早早的就没了父母,还是娶了媳妇之后老丈人一家对自己嘘寒问暖的,才让自己在现代体会了几年亲情的温暖。
这冷不丁到了古代又有娘了,没见到的时候还好,这一见面沈清远还有点激动和小忐忑。
“小弟,骡车上的东西你问你三嫂,她知道哪些是要卸下来的,其他的暂时不用动。给车板子找个东西支上,让骡子歇歇吃点东西。
大嫂二嫂,先不急着准备晚食,娘你给俩嫂子拿两袋子粮食,都蒸成馍,干点的。
我大哥二哥呢?”沈清远一边拉着老娘往屋里走一边给众人都分派了任务。
“你大哥二哥还在地里,咱家还有一亩多地的玉米没收完。你这风风火火的这是要干嘛?你不说清楚休想拿我的粮!”沈老太太捏着存放粮食的仓房钥匙,不肯听沈清远的,这好好地突然就要两袋子粮食做成馍,这大热的天放坏了呢?现在粮食这么金贵,哪能这么糟践。
“奶奶,您先听我爹的吧,时间紧迫,一会儿我们会给您好好解释的。”跟着在父亲和奶奶身后进屋的沈正禄开口劝自家奶奶。
“唉,那成!都听我们禄哥儿的!老二家的,去搬两袋粟米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