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发得心应手。虽然金元素团的成长速度依旧缓慢,但它所蕴含的能量却极为纯粹且坚实,如同一块尚未雕琢的宝玉,正等待着他用时间与毅力去雕琢、去升华。
终于,在又一个100小时的夜晚即将结束之际,李阳成功凝聚出了一个虽小却无比纯正的金元素团,它的存在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他在符文师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在幻妖界,常规的修炼方式通常围绕着精神力的提炼与元素之力的引导进行。修炼者首先需要通过冥想、吐纳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精神力强度,并借助特殊的法诀或符文阵法去感应并吸取周围的元素之力。对于单一元素的掌握,修练者会先选定一种元素,比如金元素,然后通过精神力构建元力旋涡,模拟自然界中该元素的流转规律,使其在体内形成循环,现在五阶符文师,在体内存储5种元素之力能量团,这个能量团可以一直不停的吸收让它变大,或者再吸收第6种,7种或者更多,但是终有极限,元素能量团多了的话,就得要有强大的精神力去维持这些元素之间的平衡,要不然就极为危险。也可以只存储少量几种能量团,只练手速,战斗的时候使用外置的魔法水晶提供能量。
然而,这种修练方式虽然能使修练者逐渐精通单种元素之力,但对于李阳所追求不行,他学过地球上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如果能达到的五行合一境界,在我的体内我就可以只需要存储大量的五行能量团,而不需要其它,由于五行生克,那么他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意在体内产生其它类型的元素之力,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所有精力都只集中在金木水火炎土五种上面,对于其它元素,我只要去感应熟悉,让体内经脉适应,增加他对其它元素之力的亲和力就行了。但是他逐一掌握了五行元素,但如何将它们在丹田内融合为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元力循环体系,幻妖界现有的修炼体系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检到的那本古籍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李阳决定打破常规,以古籍中的精神力修炼为基础,尝试摸索出一条独特的五行合一之路。
他仔细回忆以前看过的有关五行的相关资料。他想起了以前在图书馆的古玩街看到的关于中国五行相关的书籍涵盖了从古代经典到现代解析著作,比如以下这些:
古代经典与理论基础:
《周易》:阐述了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生成的原理,是五行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黄帝内经》:中医经典,深入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易传·系辞》:作为对《周易》的注释和拓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五行哲学内容。
五行命理学入门与详解:
《八字五行千年密宝》
《阴阳五行八字大全》
《五行命理大全》
《五行命理术语详解》
《五行起名大全》
《五行八字解析》
《渊海子平》: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命理学巨著,包含大量五行命理应用案例。
《中国古代相术研究与批判》:虽以相术为题,但可能涉及五行相关的内容。
五行与风水、占卜结合的著作:
《五行命理风水大全》
《紫微斗数入门》:虽然主要基于星辰命理,但也融入了五行观念。
现代解读与学术研究:
《五行学研究》
《阴阳与五行》
其他各种针对五行理论在中医学、哲学、文化、建筑风水等领域应用的研究性书籍。
这些书籍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五行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点。他得再想想还有哪些是跟万物生化和修炼相关的。“哎呀,要是在地球上就好了,打开电脑,要啥资料一搜索就有了。再不行到处也能找到。现在这里没有可借鉴的。学院的教授都是高阶符文师,他们即便不懂五行理论,但他们一生致力于元素之力的研究,对各种元素的特点了如指掌,改天去问问学院的教授,看能不能得到什么有用的指导。”
想到这里,李阳起身来到书桌旁边,拿出纸和笔,准备开始回忆五行相关的知识,同时把五行生克的一些丰富关系画成图表形式以便于分析。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深邃而富有哲理的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重要源泉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瑰宝,《周易》由两大部分构成:《易经》与《易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献。
一、《易经》的基本结构与内涵
《易经》又称为《经》,它以六十四卦为主体,每个卦象由六个爻组成,这些爻分为阳爻(—)和阴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皆象征着宇宙万物运行变化的不同阶段和状态,包含了无穷无尽的辩证法则和生命智慧。六爻上下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卦象,从下至上分别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和上爻,它们代表了事物从萌芽到发展、再到衰落和新生的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
在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卦都有特定的卦名,如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等,这些卦名往往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现象相对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乾卦象征天,体现刚健有为的精神;坤卦象征地,反映柔顺包容的品德。
此外,每个卦还有相应的卦辞,是对该卦基本含义和总体指导原则的简要描述。而在卦内部,每一条爻又有各自的爻辞,详细解读了当爻位处于不同位置时所对应的人生境遇、道德教诲及决策建议。爻辞中寓含了古人对天地之道、人伦之理以及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抽象化表达,使得《易经》成为了一部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生活哲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