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比丘说:“几年前,我看到一头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位行脚比丘问:“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茅棚比丘回答:“等待泥牛浮出水面。”
这头泥牛沉入水中,古人讲那头牛就是指我们的心,这颗心以前打太多妄想,现在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以空观的智慧好好洗涤这头牛身上的污垢。意思是必须让自己的妄想先沉淀下来,等到这头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头干净的牛了,是一颗离相清净的心,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时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借众生的心来修布施,借众生的心来修持戒,借各种因缘来念佛,这句佛号是坚固的,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突然间他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喔,因为你没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到安住的问题,以本来无一物为住。
好,我们现在透过前言,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我们现在有资格来讲到修行的调伏力跟引导力了。
甲二、正文分四:乙一、发心篇第一。乙二、正见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证果篇第四。
我们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当中有四科:第一个,发心篇第一;第二个,正见篇第二;第三个,修行篇第三;第四个,证果篇第四。前面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因地的修学,第四个是果地的功德。
乙一、发心篇第一
我们先看第一篇,发心篇第一。发心篇当中有四个主题:
第一个,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为什么要发心,先说明它的道理。第二个,辨心愿为立行的标准。如何来发心,发心有几种差别的标准。第三个,别明发心的差别因缘,我们如何才能够正确发心。第四个,结示发心的功德以劝修,我们如实发心,有什么样的好处。
丙一、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
先看第一个,心愿为修行的先务。就是说,修行为什么要先设定目标,先说明这个道理。
看经文。
(一)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 《劝发菩提心文》 ---
好,我们加以解释。
我们前面讲到内心的安住,这个地方讲到发心的问题。就是说,“尝闻入道之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发心跟立愿是差不多了,是很接近的,就是你要先有一个目标。安住了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为什么要先有一个目标引导呢?因为佛法的法门太多了,而人生太短暂了,你不可能什么都去尝试。所以你心中有一个家以后,就要开始注意。就是说你用短暂的时间,希望自己来生变成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你才可以集中心力,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我们在修学法门的时候要有所选择的,这跟你的目标有关。你必须用你的目标来检查你的过程,看看有没有偏差。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发心!在天台宗叫作“善知通塞”。就是说,有人告诉我这个法门,也有人告诉我那个法门,那我要怎么取舍呢?你要知道“善知通塞”。就是说,这个法门对你的目标是通,有加分的效果,会让你的修行更畅通。你修这个法门,让你趋向目标更畅通,那这个法门可以修;修这个法门让你的目标变成阻碍,这个你不能修。所以你人生的选择,完全从目标来判断。没有目标,就没办法判断你的过程,哪些要取,哪些要舍。所以说“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管是上求佛道,或是利他的下化众生,都必须要有目标来引导。所以我们修行当中,刚开始先安住空性,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的人生。安住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了。设定一个目标,看你来生希望变成什么结果,然后用你短暂的生命去实践它,所以第二个就是发愿。
前面是从正面来说明,以下是从反面来说明,假设你不设定目标的过失。
假设一个人,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整天人家共修,他也来共修;打佛七,他也来打佛七,这样子“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打佛七最容易看得出来,一个人心中有没有目标。你看有的人打佛七,他也无所谓啦,你打板我就进来,你说打完我就出去,就这样子,七天把佛号念完就算了呗。但是这样子,你这句佛号没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只是很想要而已。
有些人打佛七时,是有目标的。你看他提起佛号的时候,他的神态就不一样,带目标而来。这种人是有备而来,他可能遇到重大的灾难了。他来念佛,每一句佛号,是有真实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进去了。为什么?因为他有目标。
修行,其实只有你知道而已。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