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女生耽美>佛法修学概要> 第27章 第24集《佛法修学概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第24集《佛法修学概要》(5 / 5)

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个人的果证,包括感应神通,就是一种过人之法。

第七条,自言己证。你如果说你师父得到初果,没有犯到根本,中品,因为我没讲我自己,我讲我师父。

第八条,言了了,你讲得清楚分明。这个地方律上说,你不是用暗示的口吻,就很清楚地说,我证得了什么什么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地说:“我听说有一个人证得初果,那个人刚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证得初果,但是我没讲明白,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讲得很清楚明了,说你自己证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条,前人领解,对方也理解你所说的情况,这时这个业就成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第四条拿来讲一讲,叫作自知境虚,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大妄语戒有一种例外情况叫作增上慢。就是说,这个人他也没有学佛法,不知道修行的次第,也不知道初果长得怎么样,二果是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点相应,就以为自己证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这样以为,没有骗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学,是无知,从头到尾都没有骗你的意思。他没有学佛法,他哪知道什么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哪知道什么叫开悟,他都不知道。他以为他开悟了,以为自己得到禅定了,以为自己成就圣道了,然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你,不犯。这个只能叫增上慢,这个是他一时的误解,但是他没有欺骗你的心情。这个是无知,不能构成罪业。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所以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虚才算。

后面还有一些话要说的,我们简单回答一个问题。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心力的强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所谓的惭愧心,什么时候生起最轻呢?

【师父开示】就是在造作之前生起最轻。为何说造作之前是最轻呢?因为你造业的过程有三时: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你造罪之前就有惭愧心,你的惭愧心一直贯穿到后面,你三时都有惭愧心,表示你的善根没有失掉。

诸位要知道,你造罪,你没有失善根,这个罪是比较轻的,因为你还知道这个是不对的,可见得你的心中还是安住道法、还是深深地相信: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深深地相信这个道理。但是你控制不了你的习气,你的关键只在于调伏力不够而已。你的安住力,引导力,希望增上的目标是对的,是有的,你安住道法的心也是有的,但是你调伏力太弱,控制不了一时的情绪,所以这个罪判轻。

当然,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这个是约业果,犯罪跟业果不一定划成等号,因为在犯罪的角度,它不管你有没有惭愧心,它不管的,你只要有意乐,有加行、究竟,就是犯罪了。

但是,业果那不一定了,业果不是这样看的,因果不是这样看的。因果要考虑你的惭愧心,考虑你的次数,你是不是经常做,是不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是不是起邪见——见是功德深生好乐,你的知见破坏了没有。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戒律跟业果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有一个是结合,是一样的——菩萨戒跟业果是完全一样,只有菩萨戒。因为菩萨戒的制戒,完全从业果的角度制戒的,五戒、声闻戒它不考虑业果,一次就犯了,而且有没有惭愧心它不管的,反正你犯就是犯。

但是,菩萨戒它不是这样,菩萨戒有的比较轻的罪,你很生惭愧心,努力地对治,你还是去犯,犯了以后回来如理地忏悔,在菩萨戒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在努力对治了。当然这个是指轻罪,后面的四十八轻罪。你只要肯对治,虽然一时控制不了自己,你已经在进步当中,菩萨戒不制罪,不制罚你,因为你的生命已经在改变了。

所以诸位,我们在研究戒律时要知道,声闻戒它是不考虑心地法门的,只要你有那个心,有那个境,你把它造圆满了,就犯了,不管你一次、两次或者有没有惭愧心,声闻戒,包括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完全不管你业果的问题。

但是,菩萨戒就完全要参考业果,它就考虑你的惭愧心有没有生起,因为惭愧心的生起,牵涉到你的善根问题。菩萨戒很强调你的善根还在不在,你的菩提心还在不在。只要你菩提心还在,在菩萨戒乱不了,皮肉之伤,因为你还有惭愧心,你就知道怕,表示你的知见没有被破坏,你这皮肉之伤而已。

所以菩萨戒的犯根本要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两个条件都要具足。但是,关键是你受了五戒,你就不是这个条件了,一次就破了,破根本。所以这点诸位要知道。

我们可能在下个礼拜六,会把人天乘做一个研讨,因为人天乘很多东西要讨论的,先搜集一下问题,我们礼拜六会整理一下,把人天的业果这一块做一个研讨。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