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菩萨道,第一个你要知道怎么去种树,你要把这个功德林种起来;第二个,你要避免火灾。有些人很可惜,他会布施、持戒,他会积集善业,但不知道怎么保护这个善业,就是遇到事情太冲动。我们积集善业很辛苦,往往牺牲睡眠,牺牲很多的体力,牺牲资具,我们点点滴滴把这个树林建立起来了,但是你可能一把火就把它烧光了,这非常可惜,也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除了会种树以外,你要避免火灾的发生,瞋心的火尽量不要发动,这个杀伤力太强了。你说我拿了刀子把一棵树砍断,没什么大不了,你还有很多树嘛。但是你这个火把它全部烧光了,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菩萨道你贪图享受,乱不了,不会把你的功德林都烧掉。你拿几个水果来吃吃,损一点福报而已,水果照长,但是你发脾气,这个就很严重,非常严重!要避免。
我们看下一个。
又《摄波罗蜜多论》云:
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
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
假设有一个菩萨,他遇到了逆境的刺激,想退失菩提心,他说:那我不做菩萨了,我自己退到人天乘好了,我就修有漏的福报得了,我不要什么波罗蜜了。佛陀说:那就慢一点。他说:其实你可以试试修修忍辱,事情没那么糟的。你应该以忍辱为方便,来克服这个障碍,你不一定要退转的。也就是说,凡是世间圆满的功德,都是由忍辱来调伏过失的。
以前我们在莲因寺的时候,忏公师父对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开示,我永远记住。他说:“忍辱以积大德。”我当时听到以后,内心非常震撼。忏公师父说:你要修一个小福报小资粮很容易,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众生的共业,你面临很多考验。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修忍辱,你一生就干不了大事,就成不了大气候了,你就是做一些小小的善业就得了。凡是要成就一个大功德,都不是简单的。你最好要培养你自己那种安忍不动的力量,所以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
菩萨道,诸位!你要慢慢体会。它不是很强调那种一时的激情,你情绪来了做,不是这个意思,它是透过理智观照才能够持久的。
我们看第三个。
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
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忍辱波罗蜜,它是一种穿戴很漂亮的“服装”,让我们产生庄严。忍辱波罗蜜就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服装。“是难行者最胜力”,是遇到所有困难产生突破的最大力量。力量不是来自于对立跟争执,而是来自于安忍不动。它是消灭瞋心野火的一个最重要的甘露法雨。我们今生、来生的种种过失,是靠忍辱来消除的。就是你必须要有忍辱,你才能够成就大功德;你必须有忍辱,才能够把你生命当中的过失降到最低。
我们看下一个。
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
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
忍辱波罗蜜,这以下有种种的赞叹:它是一种大丈夫的行为,一个大丈夫所成就的一种保护的铠甲。一个菩萨面对恶人粗恶的言辞,他有这个铠甲,就不能够被穿透,它是种自我保护。他不但自我保护,还可以转逆缘成菩提道。本来是一支毒箭,却变成一种赞美的妙华。它的名称,就是一种功德花鬘,让我们感到舒适愉悦。
如是菩萨善自思惟,其中过患及胜利,则于“忍辱”当勤修学。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的结夏安居是在拘睒弥国。拘睒弥国当中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僧团的争执。因为那个时候佛陀刚成道没有多久,佛陀的弟子当中大部分来自于外道。你看三迦叶、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都有广大的眷属,他们三个人的徒弟都跟他们的师父来皈依佛陀,徒弟加起来有一千多人。这些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思想,所以难免发生冲突。
冲突发生以后,佛陀就把舍利弗、犍连尊者跟三迦叶以及他们的眷属通通集合在一起,佛陀也没有说谁对谁错,佛陀就讲了一个偈颂,种种的呵责争执的过失。佛陀说:“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
他说,人跟人之间很多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以怨恨来对治怨恨。你对不起我,我也对不起你,那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子会让怨恨相续,那生生世世就没完没了。菩萨不这样做,菩萨用“唯忍能胜怨”,菩萨他强调是忍辱退让,那么这个是古代圣贤所传下来唯一的方法。
我们现代人是这样,你看现在世间人,他是对立的思考,看谁福报大。我福报大,今生就我破坏你,但是福报会享尽,到了来生你福报变小,他福报变大,来生他破坏你。所以这个彼此的怨恨就没有结束的时候。
所以人跟人之间的对立跟怨恨,消除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安忍不动。这个时候双方的对立就消失掉,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先要求从自己做起。
辛二、正修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
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呢?“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刺激,他就起烦恼。这种众生像虚空一样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菩萨能够安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