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杀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击。你知道这个人他要发动一个恐怖的攻击,要杀很多人,那律上说,杀广大的人数,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沟通,他完全听不进去,而且时间紧迫,菩萨做如是思惟:我必须牺牲我的戒体把他给杀了,救广大的人。这个时候,菩萨的善根没有破坏,而且多诸功德,这个是例外。这个人他已经起颠倒了,你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他要启动炸弹了,你赶紧把他杀了,这个是杀戒的开缘。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说,乃至于有杀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杀戒,因为他们过去有他们的业报。
这个淫戒的问题在哪里呢?尤其是求生净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碍出离的。其实杀生所障碍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论上对净土的往生来说,它的障道还没有像邪淫那么严重。因为净土宗它称感应道交,大悲心还不是重点,出离心才是重点。那么你造了邪淫以后,有什么问题?当然你有一个罪业了,那如果你继续造下去,无惭无愧,那糟糕了!你的出离的善根破坏掉了,变成魔道。
在《楞严经》上说,魔道——你心中贪恋生死,临终时你就发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一个绳子把你绑住,你这个脚根本走不开,就是你那个邪淫的业造得太重了,已经侵损到你的善根了,这就危险了。
所以这个业,你即便造了都有办法忏悔,只要你发现得早。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绝对不能让罪业侵损到你的善根。在侵损到善根之前,你赶紧把它忏掉,让它变成不增长业,让它沉淀下来带业往生。
所以学戒的好处就是说,你发现你有问题了赶紧处理。它本来是表皮的这个肉受伤,一个外伤而已,侵损到业力,折损你的福报而已。以邪淫来说,它折损的福报就是:你本来有功名,本来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这个高官功名没有了,如此而已。
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后,你菩提的善根里面那个出离心破坏了,变成贪恋娑婆了。那这个损失就很难去算了,它已经伤到你的骨头了,伤到根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造业为什么会障道。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是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伤到深层的善根;如果有惭有愧,它顶多也就是一个罪业,透过忏悔,这个罪业是可以不起现行的。
25、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罪障生死凡夫,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定位。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上「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流转当中,既有「罪」又有「障」,这种「罪」跟「障」的结合,使令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来生要飘到哪里去,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外有罪业,内有颠倒妄想的障碍,所以这个「心」跟「境」,「心力」跟「业力」经常交互地作用,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一个凡夫众生只要没有学佛,你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即使要规划也都是在打妄想,因为你做不了主。
佛陀在《法华经》把我们这种生命的不确定,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就像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法华经》上说,这个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没有住处。他今天睡在公园,明天睡在马路,他哪有家呢?这是第一个,没有住处,他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用好的因缘刺激,带他来共修,他就念佛;你带他去不好的地方,他就放逸。他的心哪有家呢?完全跟着感觉走,这是流浪汉的第一个特色,没有家。
第二个,没有资粮。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凡夫不能够创造一个决定性的善业,是因为你没有善根。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是外境刺激的。一般人都是看到了可怜众生,他才会生起慈悯心;你刺激他,他的内心就造罪业,所以他不能创造一个自己决定的善业力,只能够靠一种善良的外境的资助才可以造善。所以就跟乞丐一样,乞丐自己没有饭菜,有人施舍他,他才有办法得到饭菜,他没有决定性的资粮力。
第三个,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反正时候到了再说。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没有住处;第二个,没有资粮;第三个,没有目标。古德说,很像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你运气好,遇到好的因缘,刚好住在净宗学会的隔壁,反正闲着也闲着,就来念佛,欸,念念念,起欢喜心了;你运气不好,家住在一个放逸的歌厅,整天你就听歌。
就是说,你不可能从内心发出一个愿力——我一定要誓断一切恶,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众生。我们的功德力都是从外境而来,这种都是不算的,你的资粮都是外在给你的。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分成两种:就是没有住处跟没有目标,这是属于内心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没有资粮,这个是指外在的业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凡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的问题;第二个是外在业力的问题。
这两个会互相作用。我们讲过,心理创造了业力,业力又牵动了心理,所以这个心跟业,我们一般凡夫纠缠不清,有业力,有心力,人生就无解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处理问题。因为你的心受业力的牵动,业力又受你心力的创造,两个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开始解决我们的障碍。大智慧的佛陀,他先处理心理问题。他知道业力是无解的,业力这一块先不碰,因为这个无始劫来的业力,盘根错节,已经是说不清楚了,这一块业力是无解了,因为它积习太久。
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去改变外境,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改变不了,错综复杂,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够去改变他的外境,佛陀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圆满。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并不是没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但是他是怎么样?佛为法王,于法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