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寒门名士> 第145章 再见刘姝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5章 再见刘姝彤(1 / 2)

唐发嘴上虽然应道,心里却泛起嘀咕。三十个大陶缸,据他所知,这种大陶缸一个便能装下二百斤酒水,少爷才酿一千斤酒,五个陶缸就够,怎么需要这么多?而且还得拉着陶缸在城里转圈,少爷做事真是越来越诡异了。

不过唐发没敢问,毕竟这段时间跟着唐尘,他倒是看出了些端倪。少爷做事都是谋大局观,不像自己这般,很多时候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法相比,自己只要把少爷吩咐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行了,就这些事儿,你下去办吧。出去的时候,告诉方大山一声,一会儿陪我去躺城里。”

“是。”

昨天唐恭从刘师爷的作坊回来之时,替刘师爷传了消息,让唐尘今天去刘府找他。算算日子,应该有新的一批诗集卖出去了,又到了分赃……呸……分银子的时候了。

只是很快,唐尘心中的兴奋就被浇灭,满脸的幽怨,犹如深闺怨妇一样。因为……他又要走路了,靠双腿的那种。一时间,唐尘对刘师爷有点不忿,上次分账还是刘师爷来玉京园的,这次却要让他亲自走过去。

唉!老刘头这是不给面子喽!

柳州城,刘师爷府邸,刘姝彤的闺房前。

刘三匆匆而来,

和门口伺候丫鬟的小环低语几句后,便迅速离去。

小环看着刘三快速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愕然和疑惑,小声嘟囔道:“老爷这次怕是要失策了,小姐现在可不太喜欢那位唐公子,唉!”

她转身轻快地走进刘姝彤的闺房,看着刘姝彤正坐在书案前书写着什么,小环不用想也知道,必是那首《定风波》了,这段时间小姐都已经写了几百次了,也不觉腻味,反倒乐此不疲。

小环走到刘姝彤身边,低声道:“小姐,刚刚老爷传来消息,一会儿唐公子要过来,让你先代他接待一会儿。庆元楼那边发生了些事情,老爷紧急过去处理好了之后,再回来见唐公子。”

刘姝彤写字的手一顿,脸上露出不喜之色。自从确定此唐公子非彼唐公子后,她对唐尘的感觉越来越淡了,特别是唐尘上次在醉仙居的时候,还表示出对自己的爱慕之意,让她心里多了几分反感。

“让刘三招待不就成了吗?”

小环愕然,刘三是下人,能招待客人吗?人家唐公子现在可是老爷的合作伙伴,而且还算刘府的半个恩人,你弄个下人去招待,那是怎么个事儿?

刘姝彤放下手中的笔,看着自己写出的那首《定风波

》,字很好看,写得也很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刘姝彤看着自己写的这首词,总觉得很不顺眼,似乎欠缺一种洒脱和豪迈。

她想起唐尘那张原稿,虽然字很丑,但是一笔一画却给人一种别样的潇洒,好似那些字能勾勒出一幅画面出一样,令人读词的时候,就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唉!可惜想再见一面那人太难了,否则就可以当面请教他了。”

刘姝彤深吸了口气,朝站着一旁的小环道:“等唐公子到来,你直接将他引到花园的听雨轩吧!我在那儿接待他。”

小环闻言,顿时松了口气,她还真怕小姐又闹脾气,让刘三去接待,那老爷回来了还不得发飙?

“是,小姐,奴婢这就去门口等着。”

……

唐尘带着方大山,经过半晌的散步,终于来到了刘师爷的门口。倒不是玉京园和刘府的距离远,而是一路上看到过往的马车,唐尘都会不由得看向自己的双腿,相当煎熬!

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丫鬟小环,看到唐尘之后,连忙迎上去施了个万福礼:“见过唐公子。”

唐尘眯起眼睛:“怎么是你?不应该是刘三来接我吗?”

小环是刘姝彤的贴身侍女,上次唐尘还以为刘师

爷想要老牛吃嫩草呢,后来发现是自己思想龌龊了。

小环笑着道:“刘三陪老爷去庆元楼了,庆元楼那边出了点事情,需要马上处理。所以老爷让我家小姐先行接待公子,公子,里面请。”

刘姝彤接待我?那傻妞能愿意?

管她那么多,反正只要这女人不认为自己是《定风波》的作者就成。

在小环的引领下,唐尘来到刘府的花园之中。

刘府的花园虽然不大,但是布置得很是别致,四面回廊作为天然的阻隔,回廊往中间延伸,则是一圈花草,更让唐尘惊讶的是,这一圈花草再往中间,则是几座怪石嶙峋的假山,一股潺潺溪水环山绕行,最后在中间形成一个池塘。

池塘之上,耸立着一个八角攒尖凉亭,这凉亭就如同整个花园的点睛之笔一般,统摄全筹,颇有几分居中为王的风范。

而唐尘看到的更多,因为他发现这小花园竟然是按照八卦来布置的。

“这个花园倒是很有意思,是师爷亲自布置的?”

小环摇摇头:“不是,这是小姐布置的。”

“她?”

唐尘眼中的惊讶之色一闪而逝,没想到刘姝彤还懂得道家的东西?不过转念一想,就忍不住尴尬了。

四书

五经里的五经,就包含了《易经》,易经本就是道家的东西,懂点八卦过分吗?那是人家的专业好吧!

当然,这里说的道家并不是道教的道家,真正的道家乃是一个极为宏大深邃的存在。传言后来的儒家的家国论、佛家的因果论、道教的仙凡论,以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里的阴阳家、纵横家等等,根源都是出自真正的道家。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神秘莫测的鬼谷和老聃,只是百家争鸣之后,各家竖起自己的大旗,理论的传承越来越有偏向性,导致后世之人大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