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玥张了张嘴,顿了半天才又问:“那什么算大事呢?”
“大事呀?”姜凌宁偏头想了想,“如何更好地认识宇宙世界、人类社会和自我人生,并解决所对应的唯物主义问题。”
姜玥:???
你在说什么鬼?
现在林郁是副教授,每月会从薪资中拿出一多半给她,林母也会每月专门拨钱给她开支家用,加在一起已经是普通家庭非常羡慕的钱数了。
可姜玥从小到大看到的都是母亲想尽办法把所有东西都收归自己,听了姜凌宁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自然是不再知足。
果然如姜凌宁所猜,没过多久林母再上傅家公馆来打牌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抱怨自己家媳妇儿不会照顾体贴人,还不断敛财往娘家搬。
什么都没收到过的姜敏自然明白这个“往娘家搬”是搬去了哪里。她冷哼了一声,与人说“当初我家本是看不上大哥纳的这个二房,可是她好生养也就忍了,现在看来确实不会教孩子”。
******
民国二十一年(1933)的七月,姜凌宁从岭南大学毕业了。
她是岭南大学建校以来最年轻的毕业学员,可在毕业典礼的时候却没有她的身影。
此时和陶之时已经有近一年没见面了。
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姜凌宁只能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收到的书信和电话中窥得关于陶之时的信息。
为了不让身处战场的人为自己担心,姜凌宁不会写回信,只是有机会便托人给他送去各种衣物和自己发现的有趣之物,这样让丈夫知道自己过得还不错。
也是这年开始,二十出头的姜凌宁组了一支商队。
当初姜凌宁建议把轮船公司注册在暹罗的主要原因是暹罗是亚洲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
林家和陶家合伙进入轮船运输业,参考了印刷厂的模式并做了升级——出资入股了一家注册在曼谷的轮船公司。
民国时期下南洋最多的是福建人,姜凌宁把投资建议选在了福建的陈氏兄弟身上。
原本在南洋艰难维持的陈氏兄弟突然获得了投资,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跻身成了亚洲三大船运公司之一。
这也是为姜凌宁现在的商队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瓷器、茶叶、纺织品……姜凌宁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各种受海外欢迎的产品运抵国外,又购得各种国内无法生产的“洋货”运抵国内各大港口,往往是还未卸船便都销售一空。
姜凌宁逐渐在商界慢慢站稳了脚步。
曾经顶着“陶家少奶奶”以及“傅师长侄女”的名号的姜凌宁,从这个时候有了属于自己的称呼——“姜老板”。
“姜老板”姜凌宁有两件最让业内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一是会做大宗生意只使用黄金做结算货币;二是大方爱投资,而且眼光又准又毒。
“下南洋”是中国晚清到近代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运动。
许多因为家境贫寒只身到南洋各国打拼的年轻人,都慢慢在南洋各国扎了根。
不乏勤劳努力且聪明青年,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活了下来,只是缺少资金和机遇。
而姜凌宁给他们带去了这些,这些接受了她资助的年轻人大多都人富了起来,逐渐形成了在海外富有的华侨群体。
也就是这些南洋的华侨们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纷纷捐款捐物,甚至有很多人直接回国参加抗战。
尽管生意忙得每天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可姜凌宁依旧没有淡忘原身的愿望。
林郁继续在中山大学任教,但是课余时间在国内各大报刊继续用“有木”为笔名,发表了许多支援抗战和分析国内外局势和政论的文章来宣传抗战。
效果也是显著的。
姜凌宁不会破坏大局。
早早就拥有了报馆和印刷厂的汪主编,此时在国内报刊业占有一席之地。姜凌宁请汪主编为林郁引荐了不少有特色的新朋友,比如郁达F、傅L、胡兰C、徐志M、胡适……
新结交的朋友个个能说善道,很快为林郁的感情生活拓开了一条新的思想路径。
姜玥很快发现自己丈夫在外有了情人,这个情人还不是外人,就是之前和林郁勾勾缠缠的夏可。
“姑姑,您一定要为我做主!”姜玥经常跑回傅公馆向姜敏哭诉,“他居然说这不关我的事!我们可是已经有两个孩子了,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闹剧可是让两家长辈犯了愁,反反复复找林郁谈话和施压。
可这时的林郁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新想法。时间一长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表示如果再逼迫他就只能搬出去住了。
民国二十三年中秋节前,姜凌宁等到了几年没有见面的陶之时回家。
高兴的陶父想着难得几家人能聚齐,便邀请了亲家和林家一起到家吃饭。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家宴席间,林郁轻描淡写般向姜玥提出了离婚,理由是两个人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
姜玥的哭闹声和林家父母的责骂声混合在一起,这原本温馨愉快的气氛瞬间荒诞又尴尬。
看够了热闹的姜凌宁拉着陶之时躲到了后院花园的亭阁中。
“如果哪天你要喜欢上别的人了,那你就直接告诉我,我们和平离婚分手。”姜凌宁用手指戳了戳陶之时,“但如果你敢婚内出轨,我就找人把你中间那条腿剪断,你信吗?”
陶之时:……
被姜凌宁这么说,陶之时只觉得好笑。
他把趴在自己胸前的姜凌宁往上搂了搂,闷着声说:“除了你之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