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表现出不满的,只是一些中下层官员,但是后来逐渐一些上层高官也对胡雪岩这种“发国难财”的现象感到担忧了。
其中态度最强烈的,当属刘坤一和曾纪泽。
刘坤一和左宗棠关系还算不错,私下给左宗棠写信道:“现在这个时候,接受洋人的贷款条件,能不按照胡道台的意思办,才能稳妥快速。可是每百万利息高达二十四万两之多,这个价格也太高了。我想,中堂也是万不得以偶而为之吧。”
这个话说的很委婉,虽然提到了利息过高的问题,但是替左宗棠找足了充分理由,而且给左宗棠搭好了台阶。只要左宗棠真的只是“偶而为之”那么也就是“形势所迫”。说到底,刘坤一虽然痛恨这么的利息,但核心还是在为左宗棠着想,想要替他开脱。
而曾纪泽则是把自己的不满写在了日记里:
“光统五年乙卯 二月初二日 云 闻友人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台上报一分五厘,这个奸商为了谋利,居然不惜欺君、病民、蠹国。就算是查抄没收他的全部家产,给他定个汉奸的罪名,也一点不算冤枉。现在他居然还能得到这样的重任,这真是让人感慨的事情。”
在曾纪泽的字里行间,可是没有给左宗棠留任何面子。不仅痛斥胡雪岩的所作所为够得上“汉奸”的罪名,更质疑他至今得到重任的背后原因……只不过,他也只能止步于“感慨”,并未进一步的深究。
而且,这些文字并未公布于众,不仅没有上报朝廷,甚至没有让左宗棠本人知道,只是留在自己的日记里。自己说给自己而已。
也就是说,无论是刘坤一还是曾纪泽,虽然都对胡雪岩及其行为深恶痛绝,但是都没有认真处理的意思。
这跟他们的官场地位有直接关系。
他们同属湘军派系。
刘坤一担心的,只是怕胡雪岩这么搞法,将来可能会牵扯到左宗棠。而曾纪泽没那么直接的派系之见,他很为黛青帝国担忧想说点什么,却终究没有说出来。毕竟他是曾国藩的儿子。
曾国藩留下的包袱,太重了。
尽管他亲手解散了湘军,但是一股势力一旦形成,根本由不得他。
在刚刚平定太平光明国的时候,甚至很多人都想拥戴曾国藩做皇帝,要么打进京城,要么以江宁为京,割南土以自立。
但是曾国藩出于黛青帝国的忠诚,坚决拒绝,没有让这种事情发生。
反而他亲自下令,解散湘军。湘军解散后,士兵绝大部分都被遣散返乡,军官们却根据军功大小都被安排做官——不是候补,是实缺。而这有过湘军经历的官员,却很自然的结成了一股新的势力。
多年来,他们以官场为疆场,互为援引,共进共退。虽然经历了数次官场中的清洗和打击但终究还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左宗棠虽然自从出任江东巡抚以后便自立楚军,算是从湘军中分离了出来,但是很多当年袍泽,对他还是始终念及战友之情,视其为湘军一脉。
正是因为左宗棠的关系,至今从未有任何人公开的站出来弹劾过胡雪岩。
上层的要照顾左宗棠的面子,尽量压事儿。
中下层的,都被上层的压住了。
那么,左宗棠自己呢?他怎么看胡雪岩这种高息外债呢?
这个就很惊倒众人了,在他给刘坤一的回复中,他说出了自己接受高息外债的原因:“若能使西洲列强多多借款于我黛青,则一则彼阿古柏则愈难从西洲获得资金,再则必使西洲列强更愿意我黛青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此消彼长,则我黛青虽然多付银钱,环境形势却因此更好。如此,损于财却利于战,终究还是利大于弊。”
左宗棠聪明绝顶,当然知道胡雪岩在借着他大发国难财,而且胃口还那么大,随时可能损害他两袖清风的廉吏声望。可是权衡利弊之下,为国为君,他暂时默认这一切,其实反而是利用了胡雪岩的贪婪,并使之尽量转化为有益于国家的事情。
事实也正如左宗棠所预料的。
在左宗棠大举外债之前,西洲列强中很多国家都看好阿古柏,与其有所接触,而且互相比赛着讨好阿古柏。甲国向阿古柏赠送了一些武器、弹药,接着就有乙国为其援建兵工厂,丙国派使团访问阿古柏,丁国就跑到黛青的各国事务处要求黛青放弃西域。
这些国家这种态度是很正常的,无非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当时阿古柏有罗斯国的全力支持,势力很大,黛青又一向比较怂。如果黛青最终没有收回西域,阿古柏站稳了脚跟,这些国家提前跟他搞好关系,对于将来合作当然更有益处。
可是当左宗棠默认胡雪岩大举外债之后,这些国家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仅立即断绝了对阿古柏的支援,反而转而支持左宗棠的征西军。需要什么武器、弹药、装备,甚至技术,甚至顾问,只要开个单子他们就发货。
因为只有黛青打赢了这场战争,他们才能及时的收回谈好的利润啊。
而这样巨大的利益面前,胡雪岩当然要维护好与左宗棠的关系。但是左宗棠从来不接受个人好处,对于胡雪岩的功劳、贡献,也一定会及时上奏朝廷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总之,左宗棠从来不欠胡雪岩什么,自然不受胡雪岩的拿捏。
但是胡雪岩还是找到了一个向左宗棠“表心意”的方法。
那就是,左宗棠的官做到哪里,胡雪岩就一路的跟着“捐”到哪里。
比如,左宗棠出征甘秦,胡雪岩就捐出“飞轮开花炮”,此炮“精致灵便迥异寻常”;在左宗棠出征西域的时候,他捐出了“飞龙夺命丹”,此药对于治疗各种毒火有奇效;左宗棠总督两江之时,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