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走海路,很快就到了沪上。
在沪上,盛、马二人见到了朱其昂。
按照事先的安排,盛宣怀交上李鸿章的公函,然后侃侃而谈。
不过说上不几句,盛宣怀就发现朱其昂的态度非常冷淡。便不再多说了,反问朱其昂道:“轮船招商局成立在即,此事与国家发展非常重大。中堂大人前番已经向朱大人邀请大人出任总办之事,如今又特差下官专门来请朱大人出山。中堂大人诚心可鉴,还望朱大人不要推辞才好。”
“盛大人今年未及而立吧?办事果然急切啊。老夫当年刚出海的时候,也是这种性情呢。”朱其昂朗声笑道:“可是如今老夫年近五旬,拖累事务越来越多,再不能那般利手利脚的轻快喽。”
盛宣怀知道朱其昂这是有所指的,便问道:“朱大人的事迹,下官早有耳闻。当年朱大人将全部祖业孤注一掷,投身到航海远洋事业上,赚得万两巨金。之后,又果断将全部所得投入到沙船制造业,仅数年就建成为沪上第一沙船厂。以后更与花旗国合作,与沿海各港口都创办产业,规模之大,气势之强,放眼我黛青数十年来,未有能超越者也。
下官,一向以大人为效法的楷模,早晚提醒自己遇事正当向大人那样敢拼敢闯勇于冒险创新。
却不知大人今天为何会提到拖累之事?大人若有什么难处,不妨直说,下官虽然无能,但中堂大人自有手段。只要与国与民有利,纵有困难,大家一起努力,想来还是可以解决的。”
“既然如此,老夫也就不再隐瞒,盛大人请看”朱其昂说完拿出一摞册子递给盛宣怀。
盛宣怀仔细看时,都是各船名号和相应人员名单,粗略数算居然有十万余人!
“盛大人,可看得懂这名册否?”朱其昂问道。
“还好,下官若没有看错的话,这应当是各船上务工人员的名单吧?”盛宣怀答道。
“不错,不错。那么,盛大人可知这里共有多少人吗?”朱其昂又问道。
“下官未详细查看,但估计当在十万上下。”盛宣怀答道。
“呵呵,盛大人好算力。不错,就是这个数目。准确的说,一共是十万零三千九百二十七人。”朱其昂笑道:“而且,这还只是我漕运道统计在册的,不在册的,更不知多少。盛大人可知,这里每一个人名,背后都是一家子的生计。而这些人都是指着沙船吃饭的,如果朝廷废沙船而兴轮船,那么这么许多张口,又要到哪里饱腹呢?若是处置不当,朱某恐将生其乱啊。”
朱其昂满脸忧愁,又说道:“这正是老夫一直不敢承接轮船招商局总办一职的原因。老夫当然知道轮船的好处,可是实在不敢做这个事情,可是要砸十几万人的饭碗啊!”说罢,摇头叹气道:“实不相瞒,老夫觉得此事太重,不宜过急。西洲有些东西,好是好,但不适合咱们黛青。西洲、花旗洲列强皆通铁路,跑火车,我黛青不是也没有效仿嘛。不如缓几年再说。”
此时是共治十一年,黛青的国土上,确实还没有跑起铁路和火车,但是在西洲和花旗洲,铁路火车已经跑了六七十年了。
而之所以没有跑火车的原因,前面已经详细的介绍过多次,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轮船的情况的确与之相似,但又明显有所不同。
黛青,无论是东土和还是中土,都是重陆地,轻海洋的。只有南土的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人对海洋有强烈的渴望,和准确的了解。但是这样的人的数量太少了,根本是绝对的非主流。
所以,反对轮船的声音要远远远比反对铁路的声音小。
反对铁路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是出于传统运输的利益,大部分还是出于对“惊动地下先人亡灵”的本能恐惧。但是即便是沿海地区,也很少有人把祖先葬在海里的。
即或有,他们也不会认为沙船不会惊动海底先人的亡灵,而轮船却会。
所以,除了靠沙船吃饭的人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人,尤其不会有普遍的盲目无知群众阻止轮船。
以黛青朝廷的力量,真要是下功夫,安置十几万船工,还是做得到的。
但是如果朝廷不支持,只让朱其昂自己解决,那却是千难万难的。
盛宣怀暗想,果然如马建忠所分析的情况,当下回头看了看坐在身侧的马建忠,示意让他出手。
马建忠果然掏出一个折起来写满字的纸。
却不是那份手札。
而是报纸。
盛宣怀一楞,马建忠却把报纸递给他,盛宣怀看时,却是几份字林西报,而且就是最近这几天自己看过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马建忠给收集起来带在身上了。
马建忠示意让他交给朱其昂,并且轻声说了句“让他看黛青海运方面的报道”。
盛宣怀顿时会意,心中不禁暗叫高明。便将报纸转交给朱其昂,并说道:“朱大人可以先看看这个。最近几日的字林西报,上面说对于我黛青的海运讲了些什么。”
朱其昂一愣,盛宣怀此举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接过来看时,却是大吃一惊。
字林西报是当时黛青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黛青本国当时还没有本国人所创办的报纸,都是洋人创办的,这份字林西报就是一份吉利国商人西门安创办的。
西门安一共创办了三份刊物,第一份叫炛厦捷报,主要是用来介绍当时发生在黛青的一些战争的报导。因为当时在黛青的洋人很多,分别从事着各种事业,而无论哪一种,都深受黛青的内外战事的影响。
非常有意思的是,西门安最初居然是支持太平光明国的。在炛厦捷报里,曾经发表了很多同情和支持太平光明国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