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一年四季都是不得闲的,这还忙着秋收,立马又在考虑接下来秋种的事,不过这倒是提醒了郭喜安,他们这个地方,属于是比较典型的南方气候,这胡芋也是可以种两季的。
上次胡芋种晚了,受了些影响,这次可不能再耽误了,郭喜安立马决定,村尾的地一翻好,就把胡芋种下去。
郭喜春听了有些担忧:“这胡芋,秋天也可以种吗?”
“可以!”郭喜安答得信心满满:“咱们这秋天不冷不热,跟春天也差不多,气温刚刚好,这之后雨水也少了,更适合胡芋生长,保准个头长得更大。”
听郭喜安这么说,郭喜春也放心了,“那行,那还是种半亩吗?”
“不,全种上。”
“全种上?”
郭喜安点头,“不止村尾的那一亩地都种上,坝子湾的两亩水稻收上来后,那两亩地也都全种上土豆。”
郭喜春吃了一惊,“种这么多!”又皱眉道:“这胡芋虽然好吃,也不能只种它啊,总不能以后菜都不吃了吧,还是空出一亩地来种些其他作物,也保险一些。”
种上三亩地的胡芋,在郭喜安看来,其实完全算不上多,只是自家的地太少,都拿来种胡芋,确实就显得有点过了。
可郭喜安并没有打算改变主意,胡芋高产,她们种下的这半亩地长势不算最好,也能产出个八百多斤,后面的只要她们上心一些,一亩地产出个两千多斤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胡芋可是个新鲜作物,虽然现在大家不了解,但只要尝到了它的好,相信肯定能比其他粮食卖得更好。
到时候,自家又是唯一产这胡芋的大户,还愁卖不出价格吗?
而且,郭喜安也有其他的想法,这胡芋能做出的美食可是不少,虽然她现在靠着冰粉和皮蛋能赚不少钱,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她也不打算就此止步,满足于现状。
虽然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但老程家的人时不时来恶心一下,也是够闹心的,虽然说是分家了,那刘大花和程德全到底也是向佑向泽的亲爷奶,以后要是再以此来纠缠,只怕是不好处理。
再说这小山村,虽然有如李大娘和孙大娘家这样淳朴的人家,但是嫌你贫怕你富的人也不少,就说现在,家里是赚了钱,却也要藏着捂着,就连盖了这座大宅子,对外也要放出话去还欠着债,免得遭人妒忌,让人惦记上,也实在是憋屈得很。
郭喜安一早心里就有了想法,还是得多赚钱,到时候到镇上也买上一套房子,做些小生意为生,到合适的机会,带着一家子搬出去,离着这些极品亲戚远远的,轻松自在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落得清静。
而且到了九月,就要送向佑向泽去镇上读书了,若是能在镇上买上房子,对他们读书和以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这些,都是郭喜安对将来的打算,但是目前,她还是要先好好打理好自己村里的产业,虽然有搬去镇上做生意的想法,她也没有就看不上村里基业的念头。
她仔细想过了,村里的这些,她也得好好经营,这可是自己一家的退路和保障。
别的不说,就为了向佑向泽两兄弟,他们以后若是能有大出息,只管展翅高飞,她不会让他们有后顾之忧,若是将来发展不尽如人意,那她给他们留下些基业,也能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去镇上买房子的事还早,可这村里的产业却是可以再置办一些了,家里的三亩地着实太少了些,若是碰上个不那么好的年景,三亩地产出来的粮食根本不可能养活一大家子。
郭喜安打算再买一些田地,她想种的可不止是土豆,还有之前留下的冰粉籽,来年也打算种上一些,总靠着野外的货源,终究是不保险的,还是得试着栽培出来。
郭喜安把买地的想法和郭喜春说了,郭喜春也是十分支持的,只是这买卖田地,也不是说买就能有的。
向阳村是个小村子,周边田地很多,村民家自己的田地那可是一家子的生计来源,算是命根子一样的东西,不是遇到什么难事,轻易是不会卖的。
除了本村村民的田地,还有许多是镇上、城里一些富贵人家的产业,这些田地多是租赁给这边的村民耕种,或是雇了长工打理,这些产业的人家,郭喜安更是不了解,说不上话,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家是要卖田地的。
想来想去,这事还得麻烦里正,里正作为一村管事的,对这些事肯定是比她更要了解一些。
定下了主意,郭喜安没有耽搁,第二天傍晚便拎上半篮子变蛋去赵里正家,最近村里人都在忙着秋收,早出晚归的,这个时间过去刚好逢上人家从地里回来,不会扑空。
见着郭喜安上门,冯婆子倒是高兴得很,迎着她进屋。
进了赵里正家院子,便看到墙边院落都堆满了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和稻子,院子里还用簸箕晒着许多红辣椒和绿豆角,这红的黄的绿的摆满了屋脚院落,比郭喜安家更显秋收的景象。
这也难怪,作为一村里正,家里田地自然不会少,这地里的粮食收上来的也多,这满院子的粮食,瞧着就让人心生喜悦。
赵里正一家面上虽然都还有劳作的疲累,可脸上的笑容也总也止不住。
郭喜安笑着道上一句:“今年还真是个丰收年,瞧着大娘家可是收获不少,有了这些粮食,来年可是不愁了,还能余出不少卖出去,也能给家里添不少进项。”
“可不是嘛!”孙大娘喜气洋洋地回道,“难得的丰收年,希望以后老天也能一直这么眷顾。”
听了郭喜安的来意,赵里正也点头:“你当初从老程家分出来,只得了三亩的田地,确实太少了些,只是如今这地价也不便宜,目前良田市价是十两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