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封邮件在1987年9月14日就写好了,只是第一次发送却是以失败告终。
被誉为新时代国际主义精神的措恩教授,没有放弃,而是和国内的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经过数次研讨,终于在11天后的9月20号,将邮件发送成功。
当时已经到达澳门的措恩教授,听到邮件发送成功的消息后,兴奋的难以自持,亲手写下新闻稿,向世界宣布,国内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
这封邮件是由英德双语写成,最后的署名除了发送者王运丰和部门教授之外,中德双方所有参与此事的十一名人员,全部署名,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所有参与者,都应该享受这份殊荣。
也正是因为这封电子邮件,给国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此时的国内已经有了电子设备,比如像四通,这是国内互联网的奠基者,也是唯一的运营者。
再比如中科所旗下的某想的前身,他们是代理IBM设备在国内销售的。
说到这里,多说句题外话,某想起家就是搞买办代销的,怪不得几十年后依然是以贸工技为主呢。
同样也是因为互联网,让如今两位业界的翘楚,四通和某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四通认为以后大型的电子计算机设备会成为主流,于是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这上面。
而某想的刘总,却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个人计算机为主的家用计算机设备会成为发展方向,所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这个方向。
事实证明,还是刘总的眼光更犀利,他选择对了方向,也让某想成为了后来一时间内的业界老大,而四通,却慢慢的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某想能发展起来,IBM这个猪队友功不可没。本来某想一直代理他们在国内的业务,结果这货竟然想凭借着自己业内世界老大的地位,高傲的想一统世界市场。
被眼光毒辣的刘总果断放弃,又找了个在当时“不知名”的产品,开始脱离IBM自己搞。
二十年后角色反转,拿出十几亿来反手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着实惊碎了一地眼镜。
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也命也,一失足成千古恨,不知道后来的IBM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别看唐伟东可以恬不知耻的点评着两家公司的选择,他只不过借了重生者先知先觉的见识而已。
人家不是重生者,也没有经历过后来的一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完美的把将来预测准确,那就不是人了,那是神。
所以,仅就目前来说,也不能说他们两家,谁的选择是对的,谁的选择是错的,只是历史和机遇选择了某想所选择的道路而已。
某想一直是科学院下设的一家院所企业,在刘总的经营下,仅靠销售,一年的营收就高达七千多万元人民币。
这怎么能不让人眼红呢?于是,刘总就动起了小心思。也就是在今年,为了将这个纯国企变成私人的产业,刘总进行了一系列的骚操作。
从1988年开始,他先是主动联系了一个香岛的吕姓经销商,让其和另外三人出资三十万,以合资的名义在香岛设立了一家公司,对方占股33%,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占股67%。
到了九十年代初,刘总对香岛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共增资一千七百多万美元,其中港方增资五百五十余万美元。
可吕某等人哪有钱啊,这些钱全部是刘总私下从国内公司以借贷的形式借给他们的,但这在后来的上市公报中并没有透露出来。
这就等于,所有增资的钱全部都是计算机研究所出的,对方平白无故,一分钱没花,白得了更多的股份。后来这笔钱也还给了计算机研究所,但那是从公司获得的利润后,才还的。
说白了,吕某几人就是空手套白狼,还套成了,至于其中有什么奥秘,各位看官自己去想吧。
这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借着国企改制的契机,刘总通过注册的下属公司,利用员工持股的名义,又一次稀释了大股东的股份。
进入了新世纪后,又引入了第三方大股东,最大限度的稀释了大股东的股份,而这第三位加入的股东,公司的实际持有人,赫然就是刘总的父亲。
到了这时候,大股东依然是大股东,可持股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六了,剩下的股份已经通过这一次次的稀释,全部被刘总直接或者间接的掌握在手中。
某想实际上已经从一个全称是“科学院技术研究所发展公司”,初衷是走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发展技、工、贸为主的一家国营企业,蜕变成了一家以贸、工、技为主的民营企业。
做为第二任总经理的刘总,也通过一次次的包装和鸡汤,把自己打扮成了企业的创始人。而在他上面的董事长(研究所长兼任),和第一任王总经理,所有信息都被其刻意的抹杀了。
从其企业介绍就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的照片,他站的位置是董事长和王总之后,企业介绍里也明确说明企业的性质和如何成立的。
但是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二十万元的关系,只承认起家的时候,研究所给他提供了二十万元的起步资金,至于其他的,刘总一概否决,坚决不承认,并极力撇清和计算机研究所有任何的关系。
他却忘了,公司注册是研究所注册的,起步资金是研究所出的,起初卖的也是研究所研制出来的汉卡,成立公司的目的也是为了销售自己研发的产品。刘总只是研究所的职工,被派去负责管理经营这家公司而已,后来代理国外的产品,和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那只能说他也许能力强,经营有方,就凭这个他就可以把这么大一家企业,把这么一次国有资产,收入自己的囊中